最近这两年,资本市场最火热的概念之一,莫过于“造车”。
特斯拉2021年全年涨幅超700%、国内三大“造车新势力”在市场站稳脚跟;比亚迪、五菱宏光等传统汽车厂商加码布局“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集度、创维、小米、华为等头部企业更是以此为契机开始跨界。
自动驾驶亿万美元的蛋糕没有人不想分一杯羹。
在新的一轮造车热潮中,智能驾驶也成为了毫无疑问的热词,不论是业界还是投资界,都对智能驾驶青睐有加。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我国经营范围包含“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的企业超过5000家。
近日,商用车智能驾驶企业所托瑞安日前宣布完成超13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平安资本战略领投、所托瑞安A轮股东SK中国继续追加投资。值得一提的是,本轮融资完成后,所托瑞安的估值将接近百亿规模,借助商务车智能驾驶技术冲刺行业的独角兽序列。
伴随着资本市场对于智能驾驶的投资热情愈发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自动驾驶行业投融资事件共超过60起,投融资金额超700亿元。在这么多家企业中,所托瑞安为何能够被众多资本明星看中?
深挖保险背后的「金矿」
成立于2014年的所托瑞安,起初并不顺利。公司旗下智能防碰撞产品价格高达万元以上,而这个价位对于物流公司或者卡车司机来讲普遍难以承受,“高成本”成为了所托瑞安产品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托瑞安决定从商用车保险市场下手。中国有2400万的商用车存量,而且未来每年还有8%到10%的同比增长,按照每辆车2万元的平均保费来算,一年就是3000亿。
3000亿的规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但据保监会2021年的数据显示,该行业的保险赔付率高达120~130%。在此困境之下,保险公司要想拿到这块蛋糕,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保险的赔付率。
所托瑞安盯上了这个路径,与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和物流公司沟通,顶着市场的质疑试验自己的产品。几个月的小试牛刀后,事故率降低44.6%、单次事故赔付降低47.9%,物流公司也能通过这套系统提高对车队和司机的管理效率。
这也就是所托瑞安的商业模式:通过商用车主动安全率先切入市场,以科技赋能保险的创新商业模式,帮助物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并降低保险赔付,为上下游企业及行业生态链创造商业价值。
目前深耕商用车主动安全领域8年,所托瑞安的产品丰富不少,从2014年研发雷达FCW预警产品,到2015年研发具备智能减速功能的防碰撞系统,再到2016年首创商用电子AEB控制器,所托瑞安几乎将业务延伸到了智能驾驶的各个领域。
以所托瑞安倍的AEBS自动紧急制动产品为例,它包括LDW车道偏离预警、FCW前向碰撞预警、AEB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在不改变原有车辆制动系统的前提下,该设备可支持双通道平行刹车,兼顾驾驶员与自动化系统的纵向制动控制,根据载重、车距、天气、道路环境进行自适应智能刹车制动策略。
智能驾驶产品矩阵方面,所托瑞安布局了ADAS高级辅助驾驶、EBS电子控制系统、EHPS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以及矢量线控底盘等领域。
在不打破原有各利益相关者“蛋糕”的前提下,所托瑞安结合硬件与软件,已经分别形成了“车-云-人”立体解决方案和基于云端算法策略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模式,打造自己的商业闭环。
如今的智能驾驶赛道像是一局“绝地求生”,对于所托瑞安来说,能够在残酷赛制突围收获巨额融资,都证明了其潜力得到了资本市场和大众的认可与接纳。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进者参与其中,整个赛道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面对接下来的赛程,所托瑞安又是否做好了准备?
千亿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自2021年以来,“汽车”主题的新闻络绎不绝:从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竞相入局的新能源汽车,到两会上车企纷纷为车载芯片发展献策,再到碳中和需求之下的智能驾驶的加速落地。
当下新基建、碳中和等政策的加持,使得智能驾驶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减碳的重要路径。城市对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加剧,也使得智能驾驶快速升温。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市场规模超1700亿元,到2023年达到23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20.62%,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吸引了无数汽车科技企业疯狂涌入。
在智能驾驶这条赛道上,商用车更像是低垂的果实。商用车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七个领域:干线物流、港口场景、物流园区、矿区场景、机场场景、末端配送和无人清扫。
其中干线物流和港口物流是两大主要场景,前者有着万亿级的广阔市场体量,后者作为低速封闭场景,则有望率先商业化落地。
在巨大市场空间和理想落地场景的诱惑下,商用车领域已渐渐云集众多智能驾驶玩家,这其中有轻资产运营,仅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也有砸下重金,既做技术又做车队的,技术运营两手抓的;从另一个维度分,各企业中,有选择渐进的辅助驾驶技术路线的,也有坚持跨越式L4级技术的。
嬴彻科技在2021年7月份展示了两款分别与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联合开发的最新自动驾驶量产重卡,两款车都搭载了嬴彻全栈自研自动驾驶系统“嬴彻轩辕”,并计划于年底量产下线;
智加科技选择基于现有量产车+后改装两种模式提供卡车自动驾驶多元化解决方案。与一汽解放联合开发的车规级量产高级别自动驾驶卡车也在2021年投放市场;
苏宁、京东等平台均已推出L4级无人配送小车,并已实现运营。当前,智能驾驶技术虽然随着不少企业的涌入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智能驾驶想要大规模应用仍然还有诸多需要“精进”的地方。
智能驾驶烧钱,界内皆知。以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为例。其招股书以及财报显示,2018 年至今年上半年,图森未来的营收约 3250 万元,而净亏损近 50 亿元;其中研发支出约为 22.5 亿元。
除了庞大的研发团队支出,设备成本也不容小觑。如百度仅 Robotaxi 的车队规模就超 500 辆(其自动驾驶小巴和中巴未算在内)、智能驾驶相关专利数量近 3000 件、测试牌照 200 多张,这些成绩都堪称是国内之最。
据媒体估算,其过去 8 年多在自动驾驶的总投入可能在1000亿元左右。李彦宏在采访中曾提到,仅2020年一年,百度对自动驾驶的投入就高达200亿元。
实现大规模的智能驾驶的落地还考验着一家企业的经济能力,再加上后期的运营投入,盈利能力不足的企业或撑不起这样的成本支出。
除此之外,安全也是智能驾驶赛道上一大拦路虎。
放眼整个行业,技术上并没有做到足够成熟足够安全。即便不需要驾驶车辆的司机,驾驶座上也还是端坐着安全员,法律法规短期内也不太可能放开权限。
若要实现无人操作,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对激光雷达、摄像头、算法、软件等技术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累计的过程,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
对于客户端而言,智能驾驶目前更应该解决的是,如何让大众接受。尽管已经通过大量的试验和数据来证明,但对于大众的心理以及传统观念而言,还是会从本质上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这也会对智能驾驶的落地及普及造成一定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为何其能够让资本和企业疯狂追逐的主要原因。但在目前相关技术以及环境还不太成熟的条件下,实现大规模普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题。
未来,2022年智能驾驶将成为新工业领域中极为重要的补充成员,激发玩家们全力奔跑。而加剧的行业竞争,不断拉高的技术门槛,也将触发新的“挑战”。尽管强手集结,但所托瑞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在危机四伏的新产业进程中,每一次应对变局,也是不断筑高壁垒的过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