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迅速崛起,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图像处理方面,其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智能手机的新功能,还是各种修图软件的更新,生成式AI以其便捷性和效果吸引了众多用户。然而,这项技术的普及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真实性和信任的讨论。


一、生成式AI的应用

生成式AI的最引人注目的应用之一是“智能拍照”功能。在2024年上市的一些旗舰智能手机上,我们看到了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新功能,例如生成式长焦增强。这种功能能够补全长焦拍摄中损失的细节,大幅提升照片质量。通过AI算法,手机可以“画出”高倍率变焦拍摄中丢失的部分,增强了用户的拍摄体验。

除了拍摄,一些图像编辑软件也开始引入生成式AI技术,例如“路人消除”、“自动增强”等功能。这些功能极大减少了复杂的修图过程,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制作出高质量的图像。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式AI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也改变了我们对照片质量的期待。

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

尽管生成式AI在图像处理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引发的关于真实性的担忧也不可忽视。生成式AI的本质是在原始图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扩展,实际上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作。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对照片的真实性表示担忧,认为未来的照片可能不再可信。

三、行业的反制措施

面对生成式AI可能引发的信任危机,多个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开始采取措施,以加强图像的真实性认证。例如,Adobe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一种能识别照片是否经过编辑的AI技术,并在2019年联合其他相机厂商推出了“内容真实性倡议”。该倡议通过给照片加入数字标签,记录拍摄者信息及编辑历史,来防止照片被伪装。

2024年,谷歌为其“Google Photos”应用引入了名为SynthID的隐藏水印技术。这种水印肉眼不可见,即便经过编辑也无法去除,用户上传的经过AI编辑的照片将会自动加上这个标识,这一措施旨在帮助用户识别图像是否经过AI处理。这种技术的普及,显然意在增强公众对生成式AI图像的信任。


四、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尽管这些技术措施看似能有效提升图像的真实性保障,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使用这些技术的用户中,不少人发现,相关功能并不总是默认开启,甚至有些可以手动关闭。例如,消费者可以选择不使用隐藏水印功能,这意味着一旦技术措施可以被随意关闭,图像的真实性保障再一次面临挑战。

此外,目前各大厂商的水印技术并无统一标准。比如,某部手机拍摄并修图的AI照片虽然在本品牌的产品中可显示为“AI照片”,但转移到其他品牌的手机或社交平台后,可能就不会被识别。这种技术 fragmentation 使得即使用户想要验证图像的真实性,也变得困难重重。

五、未来的展望

未来,生成式AI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将继续增长,其潜力不可小觑。然而,伴随着其发展而来的信任危机同样需要引起重视。作为消费者,我们需提高对生成式AI技术的理解与警惕,合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对信息真实性的批判意识。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AI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标准与消费者信任的建立。只有通过透明、规范的技术措施,才能让生成式AI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不陷入对真实性的怀疑之中。因此,在享受 AI 带来的便利与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关注其可能引发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推动技术向着更合乎伦理与真实的方向发展。

点赞(4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