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S 2025上,除了AI眼镜,陪伴机器人无疑是展会上的另一个明星产品。各大厂商纷纷展示了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陪伴机器人,试图通过这些产品来填补用户在情感层面的空缺。

从市场需求来看,不论是老龄化问题还是不婚人群比例的提升,都让这类陪伴机器人拥有十分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不过,尽管这些产品在展会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市场上的表现却远不如预期。



在CES上,展出的陪伴机器人往往会通过表情、对话等方式,来为用户提供情绪慰藉,试图替代真人成为用户的“情感伙伴”。但受限于硬件成本,这些陪伴机器人的性价比可能远不如同样能够提供场景交互功能的智能音箱。且不说陪伴机器人,智能音箱行业最近自己都不受,那前者自然只会面临更加尴尬的市场环境。



此外,陪伴机器人的主要卖点是“情绪价值”,但出于技术限制,这一功能的实现目前仍旧面临较大的难度。即使是最先进的AI模型,也难以构建真正有情感联系的关系链,无法理解人类的诸多行为动作。



而且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这类陪伴型的消费产品本身无法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用户对产品的感知度相对较低。在大众市场,消费者对于这类没有广泛推广开来的非标品往往持保留态度,认为它们是“冲动消费”或“消费主义”的象征。



此外,陪伴机器人本身的定位也存在问题。它们既不像玩具那样“可有可无”,又不像家电那样有明确的使用场景。这种夹缝中的定位,使得潜在用户处于“感兴趣但不敢买”或“买了但不常用”的矛盾状态之中。过长的决策链,注定其在转化阶段会面临较大阻力。


在技术层面,部分厂商对情绪价值的理解也比较肤浅,仅仅通过外观设计和简单的AI模型来吸引用户,噱头大于实际的作用,自然也难以获得用户认可。

点赞(65)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