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融资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公司是不是适合融资,什么时候融资,用什么方式融资,目标投资人是谁,融到资金后做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公司在融资之前应当考虑清楚的重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往往地融资中犯下错误。
(一)公司控制权不稳定时融资。现在民主已经深入人心,似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民主,都应当是民主。其实不然,民主主要是在政治领域,且多为首脑选择时的民主,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决策时的民主,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所有的事情的民主,如果真是这样也就没必要选择英明领导了,也就谈不上效率了。公司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掌控控制权。如果控制权不稳定,公司经营不可能会好。如果此时融资,一是可能会因为投资决策而争斗不止,最终可能不会通过融资议案;二是融资决策可能目的不纯、方向错误,融资可能是引入自己关系好的投资人,成为与对方进行斗争的力量;三是容易使得公司创始股东失去对公司控制权,改变公司的“初心”,造成战略混乱和偏向;四是公司控制权之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方向之争,方向确定之后控制权争斗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当新的投资人进入公司之后,因为方向可能引起新的一轮公司控制权争斗,容易引起公司政局动荡。
(二)公司治理运营体系建设未完成即融资。公司治理运营体系包括团队建设、主营业务定向、主导产品或者服务的供应、组织架构、权利配置、财富分配、制度建设、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运营体系建设的核心“永远放在提高公司业绩水平上”。在理论上,治理运营体系是可以分成板块的,但在公司实际中治理运营体系建设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有轻重、快慢之分。每个板块的建设都要完成,而且板块之间经过充分磨合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公司融资需要完成这样的体系建设,或者已经确定了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步骤,保证不会因外界因素的介入出现偏差。在这样的前提下公司进行融资,能够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融资,用什么方式融资,如何运用资金,不会因为投资人进入公司股东团队、董事团队、管理运营团队,而改变公司价值观、战略和文化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司治理运营体系建设完成之后,或者在确定的方向上持续前进之后,公司的估值应当会更高。从另外一个侧面考虑,公司治理运营体系未建设完成常常被投资人视为公司不成熟、风险防控不到位、发展能力不足,一般不会融到资金,即使融资资金也可能是小额资金,而且公司估值偏低,付出的股权更多。
(三)脱离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融资。我们一直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公司存在的理由,而客户需求的媒介是公司的主导产品,融资的直接目的应当是为了做好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但是,我们在现实中经常发现很多公司融资,并不是为了促进公司主导产品发展,而是一些其他目的。比如,有些公司到地方投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搞好公司主导产品,而是看到土地价格优惠,期待将来土地价格上涨盈利,为了取得土地而融资。公司以优惠的价格从当地政府手里取得土地,为了满足用地协议中当地政府要求的投资强度而筹集资金。有的公司实际需要100亩土地就够,因为土地价格较低便要了200亩地,前期投资完成了100亩土地建设,因政府要求另外100土地投资建设而融资。类似这样的公司融资,都不是为了公司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发展进行的投资,融资对提高经营利润没有价值,最后公司因土地而背上了资金负担。
(四)在资金流快断掉时才开始融资。公司的产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它产生于创始股东的合意和投入公司的资金。创始股东的投资是公司在初期阶段的资金来源,能不能用这些资金保证公司能够生存下去,然后生出更多的钱来,是公司经营能力的体现。
公司缺少资金一般是两种情形,一种是无计划的资金短缺,一种是计划内的资金短缺。前者是一种无计划,或者无战略,或者有战略而与战略不能匹配的资金运用方式,有资金就用,至于没有资金的具体时间他们不清楚,可能今天一个项目来了资金就花没了。后者是按照公司战略规划,公司现有资金能够用到什么时候,公司什么时候出现资金短缺,缺少多少资金都在经营者的预计之内。对于前者经常出现在资金断掉时才开始融资,这样的公司经营者一般都是没有远见的。对于后者,经常是有大志向的公司,或者对于一个在公司成立之初设计的就是大业务的公司,初始资金往往是不够的。随着战略的推进,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规模的资金,都需要融资。作为一个合格的公司经营者对公司资金能够使用的期限有充分地把握和掌控,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在公司资金尚显得充足之前就已经开始融资了。掌握资金的步骤不是公司资金的多少,而是战略实施的进程。
(五)对公司估值过高。从投资成本角度考虑,付出较少的股权取得最多的资金,这是公司通常希望做到的,这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肯定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因为这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公司以股权换资金,投资人以资金换股权,这就是一种交易,交易就应当公平,这在商品交易中适用,在以后“成为一家人”的公司融资中更应当适用。公平就是融资过程中对公司估值恰当合理、公平公正,不高估公司价值,也不低估公司价值。低估公司价值,埋没了公司原股东的股权价值,原股东的股权价值得不到公正的体现,公司融资取得等量资金付出的股权就会过高,容易引起新旧股东价值上的不平等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原股东即可能排斥新股东,也可能排斥引入新股东的原股东,最后影响股东团结。高估公司价值,代表着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虽然原股东心理得到了平衡,但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高估值情形下公司融资成功容易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容易引起投资人不信任,投资人要求对赌;第二是在对赌机制下管理层压力加大,容易导致思维变形、战略周期被不合理地缩短;第三对公司高估值等于透支了公司的未来,揠苗助长,即使在这次融资中成功,对赌也取得了“胜利”,但可能因为这次的短期利益,损害公司长远发展。
(六)同时向所有认识的人融资。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了为取得公司需要的资金,但并不是仅仅为了取得资金。融资是一个融资、融智、融资源、融理念、融文化、融发展的综合过程,为了融资的综合效应,公司融资需要对投资人进行定义,选择那些资金实力、投资意愿、投资回报期与公司现阶段比较吻合的投资人进行融资,从而选出最适合公司的投资人,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资金背后的人。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结合就像婚姻,与不适合的投资人联姻,很可能会毁掉创业项目。因此,关注资金背后的投资人,关注他们的行业背景、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以及他们投资的项目,看看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真正价值。投资人看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对这个项目及其团队骨干做一个非常详细的尽职调查;同样,作为融资一方在寻找投资时,也需要对资金背后的投资人做尽职调查,按照公司战略阶段不同,区分不同的投资人对公司的阶段性价值,选择适合这个阶段的投资人。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公司经营者在瓮 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想法,思想和观念也会发生变化,选择适合公司这一阶段,与这一阶段的公司管理才理念相同的投资人,对公司发展更为有利。不能向所有自己认识的人融资,容易出现公司现状不能满足投资人的愿意的情况,因此产生纷争,容易出现上层混乱。另外,同时向所有认识的融资,等于一次穷尽了公司的融资来源,不利于下一次融资。
(七)轻易地向员工融资。我们一直讨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公司与员工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员工是公司的雇员,那么员工和公司之间真的就是干活拿工资的关系吗?是,也不是。坚决地、单一地认为是这种关系的公司,领导者往往是无智慧的强权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很少关系员工的福祉。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只是双方走到一起的基础,双方能不能长期保持这种关系,员工能不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为公司努力工作,、取决于对于“不是这种关系”的认识。公司是员工发财致富、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平台,员工与公司利益一体化,这才是员工保持忠诚和努力的前提条件。形成这种关系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出资当股东,而是给予员工致富、成功的机会,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公司轻易地向员工融资,其实是在告诉员工公司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已经不行了,这对凝聚员工的力量非常不力。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公司失败,可能影响员工的家庭生活。员工的身份与股东的身份重合,员工经常以股东身份定义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容易将员工权利上升为股东权利,造成股东权利混乱,影响公司威权体系建设,对公司治理和运营管理都不利。
(八)不测算成本融资。对于公司融资成本应当从三个角度考察,一是取得等量资金的股权支出数量或者比例,二是取得等量资本的费用支出,三是是否要求对赌及对赌方式。第一个角度是在投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投资人投资对公司要求的股权低。投资人投入相同的资金,对公司股权要求低,说明他认可的公司估值越高,反之亦然。第二个角度更多的是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比较,比如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向大股东借款,这几种融资方式在费用上是有差别的,这影响公司的财务费用。第三个角度与公司成本关系不大,但影响股东、管理导成本、风险和融资意愿,间接影响公司公司融资成本。公司在多种融资方式之间的成本比较,看哪种融资方式公司取得资金成本更合理。不测算融资成本的公司,往往是急不择食的公司,什么人的钱都敢用,说明公司已经到了拿不到这笔钱就已经活不下去了的地步。这样的公司往往是成本意识不强,往往重利润不重成本,以至于不会测算成本。不仅仅不会测算融资成本,一定是对产品成本也不会测算。这样的公司,融资一次,就害了一批投资人。
(九)没有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即融资。对于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来说,在公司融资的时候应当掌握融资知识、投资知识、上市知识,应当有承担融资对赌失败责任的心理准备。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它在一次试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但在多次重复试验中几乎是必然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上,把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看成是实际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存活20年以上的公司只有10%,尽管这不是小概率事件,但公司经营成功的可能性仍然不高,仍然属于高风险的行业。融资是把别人的钱拿来由自己使用,要对投资人负责任。负责任的前提是有责任心,保持责任心是一种良知,实现良知的方法是对自己经营的公司涉及的知识进行储备,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融资知识、投资知识。不学不做而无知,不懂而做又不学是不负责任。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公司大股东,就知道把投资人的钱拿到公司里用,其他知识只是人言亦言、道听途说。他们可能融到一些资金,但给他们投资的人往往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搭便车心理更强烈的个人,根本达不到融资、融智一体化的综合效应。
面对公司融资,大股东的心理准备,不能只算成功后的利益,不重视失败后的责任和风险。一是公司融资成功后会面对更多人的评价和指责。公司通过融资拿到多少人的投资就引来多少双目光的关注,就会引来多少张嘴对公司和公司大股东的评价甚至指责。如果没有在心理做好准备,当评价和指责来临时你可能无法接受。二是个人投资者还本付息的要求。在理论上股权融资是不需要向而投资人还本付息的,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对于那些个人投资者,他们都是要求“保赚”的,他们要保本付息,你不还钱,他们可能没完没了。遇到这种情况,很难解决。三是对赌失败的偿还责任。如果你是大股东,是公司实际控制人,融资时可能还会签订对赌协议,公司做不好,对赌失败,作为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要向投资人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这可能给家庭生活和家庭稳定带来影响。
(作者:周学,北京合川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律师,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企业治理中心副主任,专注于公司法、公司治理研究,擅长股权设计、公司股东纠纷、股权争议、公司决议瑕疵诉讼、股东代表诉讼、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等公司诉讼和非诉法律实务。电话:18611013361。)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