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财经 微信号 

  摘要:

  1.海底捞大规模亏损,究其原因,一是受到逆势疯狂扩张的拖累,二是在越发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变得没有了特色。

  2.随着餐饮行业供应链成熟度和数字化的明显提升,以及资本对火锅市场的竞相关注,七欣天、捞王、巴奴、珮姐等富有特色的火锅也开始了全国扩张,它们的门店规模虽然不及海底捞,但单店效率并不差,在细分品类的优势明显,这也使海底捞深陷竞争困境。

  3.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虽然带来了一定改观,但由于“缩店不裁员”策略,对于公司整体经营来说并没有彻底减负,而长期来看,缺乏产品特点、第二增长曲线缺失等问题,还将困扰海底捞很长一段时间。

  作者丨张勉

  编辑丨陆达

  3月23日晚,海底捞发布了2021年财报,揭开了这家富有争议的火锅巨头背后的面纱。

  财报显示,海底捞在2021年实现收入411.1亿元,作为对比,2020年同期的收入为286.1亿元,同比增长43.7%。

  2021年海底捞的净亏损为41.632亿元,而2020年同期盈利为3.093亿元。这也是海底捞在最近7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且亏损额度一次就超过了40亿元。过去7年里,海底捞合计盈利也才68.89亿元,2021年的亏损占其7年盈利总额的60.4%。

  2021无疑是海底捞的至暗时刻,巨大的亏损,几乎把海底捞几年积累一夜亏光。

  数据显示,海底捞在2021年新开业了421家餐厅,关闭了276家餐厅,其中有16家是因为租约到期等原因关闭,其余260家门店均是海底捞主动选择关闭。与此同时,海底捞还对32家餐厅选择了暂时停业整顿。2021年仅是关店给海底捞带来的亏损就高达36.54亿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在全球拥有1443家门店,其中1329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114家位于港澳台地区以及其他11个国家。

  2021年,海底捞的股价就像坐过山车,2021年第一个交易日,海底捞的股价是64.03港元,并在2月冲上顶点,最高市值达4544.75亿港元;6月起,海底捞股价断崖式下跌,市值蒸发超2500亿港元;此后更是一路下坠,到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海底捞的股价仅有17.6港元,下跌了72.5%。

  截至3月24日港股收盘,海底捞报收14.48港元/股,总市值仅剩807.12亿港元。

  1

  急于王者归来,没想功败垂成

  巨量的亏损,主要是海底捞在不合适的时机,冒进地新开了太多门店的缘故。

  事实上,自上市之后,海底捞就进入了高速扩张的阶段,2018年海底捞的门店净增数量为193家,2019年则进一步提升至308家。

  2020年,因为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当年6月份做出了新冠肺炎疫情9月份就会结束的预判,进而继续推进海底捞的高速扩张,2020年全年海底捞的门店数量净增544家。

  这脚油门也延续到了2021年,当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门店数达到了299家,相当于每天有1.6家新店开业。

  但现在回过头看,疫情已经反复持续长达近3年的时间,至今也没有彻底摆脱阴霾,也导致本就脆弱的餐饮业陷入持续的动荡。虽然期间也曾有过一阵一阵的全面清零时期,但海底捞理想之中的大规模报复性消费,却始终没有出现。

  同时,海底捞产品缺乏特色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虽然从锅底到菜品到小料,海底捞什么都有,完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问题也来自于此,这导致海底捞反而成为了最难让消费者第一时间想起来,最好吃的到底是什么的那个品牌。

  最终,海底捞没有意料之内的高光时刻,反而是一众新兴火锅品牌在疫情之后大放异彩。《2021-2022中国火锅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共有39.5万家火锅企业,处于密集开店状态。并且随着餐饮行业供应链成熟度和数字化的明显提升,以及资本对火锅市场的竞相关注,七欣天、捞王、巴奴、珮姐等富有特色的火锅,如今也开始了全国扩张之旅,它们的门店规模虽然不及海底捞,但单店效率并不差,在细分品类的优势明显,这也使海底捞深陷竞争困境。

  最终,海底捞的翻台率开始直线下滑——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分别是5次/天、4.8次/天、3.5次/天和3次/天。除了外部竞争加剧的原因之外,还有一层推力在于,激进的扩张使得门店重叠度变高,对消费者形成了分流,甚至还稀释了海底捞自身的人才储备,导致门店管理水平也出现了摇摆。

  另外,财报显示,顾客人均消费也从2020年的110.1元下降到2021年的104.7元。海底捞解释称这是由于客均点餐量变化导致的。

  2

  啄木鸟计划能让海底捞走多远?

  海底捞的大举扩张,某种程度上在于疫情之间受够了焦灼的它,太急于上演王者归来的戏份。在2021年6月的海底捞股东周年大会上,张勇就曾坦诚地表示:“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做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今年3月1日,52岁的张勇卸任海底捞CEO一职。他的接班人是从海底捞底层服务员做起来的杨利娟,也是此前海底捞“啄木鸟计划”的负责人。除了杨利娟外,海底捞还宣布李瑜出任海底捞中国大陆地区首席运营官,王金平出任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首席运营官。这两位新上任的管理层均是“80后”新生力量,均有担任门店及大区经理等职位的经验。

  杨利娟在3月23日晚上对媒体透露,啄木鸟计划启动以来,今年前两月的翻台率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

  “啄木鸟计划”是海底捞自救成败的关键——2021年11月,海底捞在宣布大面积关店的同时,提出了“啄木鸟计划”。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首先,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包括海外门店,并相应采取改善措施;其次,重建并强化本集团部分职能部门,并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再次,在科学考核各部门的前提下,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文化及“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并大力倡导以爱和信任为核心的奉献精神;最后,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若集团海底捞门店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门店。

  从实施结果来看,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截至目前,海底捞累计关店323家,其中新一线城市关店最多,达80余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五线城市关店率最高,一个季度就关闭了25%以上的在营门店。

  在此之前,星巴克也曾对其大规模扩张之后的失利行为进行过补救——2018年5月份,星巴克在发布2018年二季度业绩报告之后,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关店计划,根据计划,星巴克将在2019年关闭150家门店,这些门店主要位于密度较高的大城市,方式方法上,与海底捞如出一辙。

  但海底捞与星巴克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在于,星巴克在闭店的同时,对人工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减,包括高层与管理,推动单个门店的人数大幅下降,由此也进一步收缩了人力资源带来的成本。

  而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缩店不裁员”策略,虽然对于员工而言非常厚道,但对于公司经营来说却并不乐观,因为当门店关闭后,海底捞允许员工可前往就近门店或回到家乡门店继续工作,这意味着可能会进一步抬高单店人数,导致拉低店铺人效。

  要知道,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员工总数超过14万,员工成本148.75亿元,同比增长53.7%,占比总营收将近三分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啄木鸟计划可能会给海底捞带来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3

  海底捞缺少第二增长曲线

  另外,啄木鸟计划还包括恢复大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及信息传达效率;固定产品上新的形式和节奏,形成至少一年两次全国重点产品的上新等。

  其中,上新对海底捞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2022年元旦起,海底捞改变以往单品单店零散上新、区域逐步推广至全国的做法,从全国、区域双体系推进产品上新,保持全国至少一年两次的上新节奏。消费数据显示,仅是春节假期海底捞新品真香锅销售量就超过80万份,仅次于招牌锅底番茄锅。

  但客观地讲,相比较一些更加细分领域的火锅玩家,真香锅、沙葱羊肉等新品虽然很火,却也远没有达到可以独当门面的地步。

  另外,在推行啄木鸟计划之余,海底捞还急需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不能靠服务一张牌走天下,毕竟,在之前全国火锅行业的服务水平都比较差的情况下,海底捞可以凭借“服务为王”迅速占领了消费者心智,但如今,这招已经渐渐不吃香了。

  据《餐饮行业数字化调研报告2021》显示,在餐饮消费者人群中,年轻一代已成为新的主力消费群体,其中95后尤为突出,到2020年已成为第一大餐饮消费年龄群,贡献了近40%的餐饮消费总额。90后消费者,特别是95后消费者,更注重体验的丰富性。

  但在人均“社恐”的95后与00后眼中,海底捞的“细微式服务”早已从体贴变成了压力,去海底捞过生日,甚至成为了许多人最为恐慌的避雷区。

  事实上,近几年,海底捞提供的服务是否过度,更是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争议一番的焦点,此前,网络上还曝光了海底捞私下给顾客打标签的消息,其中主要包含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等,该消息一经曝光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针对此事,海底捞方面表示,为了提升顾客消费体验,门店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系统中对顾客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如麻辣锅去葱段、柠檬水加冰等),但早在2020年底就已经明确禁止对顾客个人信息、特征等进行任何备注。

  换言之,这已是一场“过去式”的争议,但依然引发了不少的波动,本质上还是在于消费者对于海底捞的服务和感受,已经逐渐不再那么热衷。而在许多社交媒体上,关于一家海底捞门店有多少个摄像头的问题,也曾引起过热议。

  总而言之,海底捞想要努力吸引年轻人,可殊不知,过度服务和缺乏爆点的品牌,也正在劝退自己的目标人群们。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财报中也首次提到“积极探索多品牌经营”——为了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海底捞近年来通过收购或孵化的方式,先后拿下或开设了汉舍中国菜、十八汆面馆、五谷三餐及苗师兄鲜炒鸡等餐饮品牌。

  但就目前来看,这些品牌既没有与海底捞形成较好的联动,也无法完全发挥颐海国际的供应链优势,同时烤鸭、面馆、快餐等本身也就是如今餐饮行业的热门竞争区域,海底捞跨界进入,本身难度不小,短时间内,恐怕也很难看到它们反哺海底捞。

  总的来看,未来3到5年,是海底捞非常关键的变革期,在杨利娟的带领下,海底捞能否真正意义上的上演王者归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给予答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