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科创板共26家企业终止IPO申请,而上交所受理的新IPO申报材料只有13家。科创板IPO受理缓慢和申报排队现象,与IPO撤单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月2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IPO申报企业情况答记者问时称,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企业IPO申报数量增长较快,当前IPO申报排队现象与历史上的“堰塞湖”问题是有区别的。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IPO没有常态化,而注册制改革后,证监会则着力提高审核透明度和效率。
此外,该发言人还表示,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对注册制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对注册制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把握不到位、对注册制与交易所正常审核存在模糊认识。证监会将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紧紧把住信息披露这个核心,健全有利于注册制实施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避免“带病闯关”,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器之能(ID:almosthuman2017),作者:机器之能,原文标题:《科创IPO难度增大,会卡掉多少硬科技公司?》,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前,IPO申报企业主动撤单在注册制板块仍持续发生。3月15日,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仅仅2个月后,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IPO计划被终止。3月11日,AI独角兽依图科技中止IPO申请。
在此之前,2月19日,受理108天后,云知声成首家终止科创板上市审核的人工智能公司。有媒体援引《南华早报》消息称,京东科技将停止科创板上市。
几经起伏,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2020年末,多家AI企业招股书获受理,扎堆科创板的旷视、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云知声、禾赛、京东数科都曾是炙手可热的明星。孰料AI“第一股”至今未有着落。
截至目前,旷视科技完成上市辅导,科创板上市首发申请已获受理,云从与云天励飞已于3月回复上交所问询函,尚未有最后结果。
对于大多数硬科技公司,特别对数据、信息敏感的AI企业来说,科创板可能是唯一选择。然而,政策变化太快,很多企业措手不及。如果中止,很可能1~2年内难再上市。对于现在着手上市的公司来说,可能面临科创板上市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
一、现场检查新规,大批申请回撤
据上交所官网显示,目前,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为238家,仅2021年,就有26家公司中止科创板上市。
最明显一波回撤潮始于2021年1月29日证监会证出台新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规定旨在强化对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要求。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监管层就已经计划增加现场检查企业比例,检查拟上市公司信披质量。
《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发布后,共20家IPO企业被抽中,抽取率为5%左右。相比于1月14日的抽取情况,本次现场检查抽中企业的比例大幅提升。被抽中拟上市企业中16家企业撤回(科创板10家),比例高达80%。
据国内媒体统计数据,2月份创业板因主动撤回而终止审核的企业有26家,科创板有9家,主动撤回企业数量环比大幅增长。3月以来截至8日,创业板再有7家IPO企业因主动撤回而终止审核,科创板有3家。
期间,部分科创板知名申报企业主动撤回材料引发市场关注,如禾赛科技、柔宇科技、云知声等,包括中止的依图科技、微众科技等。
目前对外披露原因来看,一般不是根本性造假问题(已被发现或担心被发现造假),而多见于“内部战略调整”、2020年度数据恐不再满足科创板属性评价指标、股东“适格性尚待论证”等规范性问题。
比如,柔宇科技对外表示,基于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出于公司战略发展因素考虑,云知声未来将适时考虑重启IPO。
二、穿透核查股东,高科技公司遭严审
2021年2月1日,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2号——常见问题的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自查内容77项,包括发行人股权结构、董监高等基本情况、发行人业务与技术、公司治理与独立性、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讨论等相关内容的自审自查。
5日,证监会发布《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指引》重点约束股权代持、临近上市前突击入股、入股价格异常、要求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新股东锁定股份36个月等问题。
其中,从严收紧IPO企业股东信披露主要考虑IPO股权结构不透明,穿透后发现问题较多。
对于中国早期高科技独角兽来说,历史因素决定最初往这个赛道砸钱是美元基金。他们不仅更有钱,投资周期更长、也更偏好技术领域。早些年,公司也更希望拿美元基金的钱,它们愿意给更高的估值。
不停高额融资成为AI独角兽们一大壁垒,也让他们有了上市计划。不过,随之而来的是监管层面对敏感业务的股东限制,这也是云从一开始就强调国资背景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投行要对企业股东进行全面穿透核查,有投行称,工作量非常大,部分IPO企业通过层层穿透后有上百名股东。有些股权投资基金LP,一层接一层,跟第一层LP尚且还能沟通,再往上查,难度大,也没有人愿意搭理。
依图科技此次中止也与红筹架构有关。因公司是存在协议控制架构的红筹企业,此次中止主要因为发行人和保荐机构需要较长时间落实规则和监管核查等要求,主动向上交所提出中止申请。另外,柔宇科技对外表示,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问题。
另有声音指出,禾赛科技本次终止上市,可能也与新规有关。公司在 2020 年 8 月做了一次增资引入新股东,采用“先撤回、等半年、再申报”方式予以规避。
三、硬科创疑云
抛开新规带来的不确定性,自科创板开设以来,如何界定科创属性也一直存在争议。高科技公司“硬”科技属性备受质疑。
柔宇科技的独特技术路线一直遭受很大质疑,公司对外宣传的自研技术“低成本、高良率”是否属实?如若不然,自研技术何以底气对抗传统面板大厂高出数倍投资的主流技术?
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在追求增长曲线,但是,大幅亏损也如影随形。禾赛科技只在 2018 年实现了盈利,2019 年的净亏损达到 1.5 亿元,2020 年前三个季度净亏损为 9380 万元。云知声三年半已累计亏损7.9亿元;柔宇三年亏损32亿。
巨大成本支出并未带来实质的正向成果转换,有时候这些公司更像是依靠人海战术的服务型公司。
比如,除了需要一大批工资不菲的工程师应付因各种细微变化引起的“算法不适”,就连数据标注也要人。有的AI公司将数据成本作为销售成本(COGS)一部分,具体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训练成本以及扩张AI业务成本。比如,旷视科技“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SaaS)”销售成本主要包括数据源成本和云端服务成本。云从科技将相关成本包含在研发费用“第三方服务费”子项中,其规模仅次于人员薪酬费用。
暗物智能 CEO 朱松纯早在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代感知智能初创企业的局限性,指出“AI 作坊”注定不是通向通用 AI 的道路。
在商业落地方面,一些公司通过政府补贴、外部收购、投资换订单等方式来制造收入。比如开始在多个地方落户,以此换取政府补贴和投资,在还没有做到收入利润良性发展时,用融资的钱来进行对外投资、收购。
在报告期云知声产品市场占有率也被科大讯飞质疑。科大讯飞在回复投资者询问时表示:云知声称其“目前在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的表述完全不符合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监管环境更加严格,京东数科业务也发生重大调整,开始弱化金融(对标蚂蚁花呗的京东白条曾是业务营收主力),强化科技属性。
今年1月,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成立京东科技。这意味着融合京东云与AI业务和京东数科的技术服务能力,在统一的云底座上,依托前沿科技,打造出了面向不同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过,科技赋能征途仍然任重道远。有分析认为,京东数科撤回科创板IPO计划,等调整后择机再重新上市可能性比较大。
四、审查制度挡住70%以上申请,上市要求会否持续细化从严?
自开市以来,科创板以其包容性的制度设计,汇集了一批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创下了中国资本市场诸多“第一”。2020年,创业板由审核制改为注册制也极大地丰富了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注册制重新定义了市场、审核与监管的关系,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也决定了改革的质量。在科创板快速扩容的同时,企业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科创属性不足,加强事前监管、收紧上市标准符合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也可以有效修补原有IPO发行规则漏洞的修补,提升IPO企业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与现场检查一样,由交易所组织的现场督导威力同样不小。可以说,现场督导是注册制下审核问询的协同机制,目的是问出一家“真公司”。
2月3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1号——保荐业务现场督导》,再次重申现场督导制在科创板审核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原则。可以说,1月以来的撤单潮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对证监会现场督导的震慑。
不少券商人士认为,现场检查与审核问询、现场督导、自律监管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在各个环节上,监管都在不断细化、“从严”,其意在“把好入口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随着IPO撤单潮的持续,关于科创板上市细则修订的传言也不断在市场上发酵,此前有报道称,证监会最快将于下月发布科创板调整修订后的细则,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将更强调“硬科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更严格详细的审查,并提升金融科技企业的上市门槛,以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并保护投资者。
不过,针对后续是否修订科创板上市规则,截至目前证监会和上交所并未有相关表态。
由于审核从严,企业上市整体周期势必拉长,为此,很多科创型企业决定另做打算。部分IPO待审公司表示希望通过撤单“曲线救国”,躲过审批较严较细的阶段,并对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政策及审查持续关注。
截至目前,A股市场已有超过700家公司排队IPO,其中科创板100多家,创业板甚至超过400家。节后科创板共计仅新增受理5家企业,包括重塑股份、迪哲医药、天地环保、亚信安全和旷视科技。
参考链接: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1101215.htm
https://www.cls.cn/detail/704043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1-03-13/doc-ikknscsi2912340.s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器之能(ID:almosthuman2017),作者:机器之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