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商业人物(ID:GL_Biz),作者、编辑:晓,原文标题:《亨利福特:一个超过百年经久不衰家族的成长史》,头图来自:IC photo
1863年,亨利·福特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农场,虽然成长在农场里,但他从小就对机械充满了兴趣。那些由精巧的齿轮和各种小零件组成的神奇玩意儿令小福特着迷不已,家里的各种钟表、玩具、机器都难逃他的“魔掌”。
为了了解怀表是如何运作的,小福特甚至把它拆开以探明其中的机械结构。不仅如此,小福特还会修理和制造东西,他将自己的卧室当做小工厂,房间里摆满了各种金属片和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喜欢的玩具。凭借着对机械的热爱,年少的福特便成为了乡里有名的天才技师。
改变生命历程的时刻发生在福特12岁的时候。有一次,他跟着父亲去底特律,在底特律火车站,他看到了一个奇特的庞然大物,在父亲的介绍下,他才知道那是蒸汽机车。
小福特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冒着白烟、呜呜作响的机器,这台蒸汽机车看上去很简单,轮子上安装着便携的蒸汽机和汽锅,后面是水箱和煤车箱,有一条链子连接着蒸汽机和上面装了汽缸的马车车架的后轮。一个人正站在汽锅后面的平台上不断地铲煤,观察着活塞的变化并控制着前进的方向。
他好奇地向机械师请教,机械师不厌其烦地向他介绍车子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正是这台蒸汽机车使得他对自动运输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福特的梦想就是制造一种能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器。
汽车王国的诞生
1879年,年仅16岁的福特怀揣着心中的机械梦,离开了农场前往机械厂的机械加工车间当了三年的学徒,又回到故乡创办一家小型机械厂,用自制蒸汽机和旧割草机底盘造出一台拖拉机。后来他重返底特律,在爱迪生照明公司做工程师,闲暇时醉心于汽油驱动交通工具的实验,1893年他制造出第一台内燃机,三年后又造出第一辆四轮汽车。
这辆汽车从外表上看很像马车,但它有两个汽缸,能产生四马力的动力。它有四个带橡胶胎的自行车车胎,能产生两档速度,但没有倒车功能。福特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继续投入汽油汽车的研究。
1898年,福特紧接着推出了第二辆汽车,比之前更轻,更容易驾驶和维护。但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生产。在当时,投资汽车行业无异于一场赌博,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复杂的业务结构,而且城市里也没有汽车道,市场前景非常不明朗。
福特成功说服威廉·墨菲等富商支持他。就这样,福特离开了爱迪生照明公司之后,成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底特律汽车公司。但由于福特专心于研究新车而忽略了卖车,公司的严重亏损使福特与其他股东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甚至势如水火。
1900年11月,福特愤而辞职,随后公司也宣告破产,并被一名叫里兰德的人收购了,公司名称也换了,叫做凯迪拉克。
之后,福特和新投资人一起创办亨利·福特公司,并制造出一批赛车,在业内逐渐小有名气,但由于投资人急于推出新车,而福特坚持改进完善,双方争执不下,福特在1902年含恨离开。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福特这次是彻底失败了,毕竟很少有投资者敢给他第三次机会去冒险。但福特不以为然,他把这些失败都看作是无价的教训,每次失败后都会进行分析、总结,找到改进的方法。
这一次的失败,让福特下定决心不再受别人的指挥,他需要的是那种投钱但“不管事”的伙伴。几个月之后,福特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亚历山大·马尔科姆森。这是一个在煤炭生意中赚了大钱的冒险家,他同意给新公司投资并且不会干涉生产过程。
1903年6月16日,福特汽车成立,亨利和马尔科姆森共持有福特51%的股份。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美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不断改进,福特终于在1908年9月27日造出第一台坚固、简便、廉价的T型车,从此奠定行业领袖地位。T型车风行19年,卖出将近1700万辆,它不仅让无数人自由远行的美梦成真,还促进了美国公路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结束了城乡分离的局面。
1913年,福特引入流水线作业方法,这年秋天装配汽车底盘要12小时20分钟,到第二年春天就锐减到1小时33分,如果他的竞争对手继续以传统的模式和速度生产汽车,只有死路一条。1914年1月5日,福特发布的一项新规定令整个美国沸腾:“我们将一次性把工时从9小时下调到8小时,并向每名员工提供利润分成,22岁及以上员工最低日收入将是5美元。”恐怕连他本人都不会料到,区区“5美元”将引发一场全国人口大迁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求职者将福特公司大门围得水泄不通。
步入1920年代,福特继续创造历史,改变世界。他开始向汽车工业的上下游进发,大兴土木建造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厂,比如玻璃、钢材等。1920年5月17日,福特公司在底特律鲁日工厂的一号高炉顺利落成,亨利·福特带着整个家族参加盛大的点火仪式,这是他五年来魂牵梦绕的事业。鲁日厂不仅保证福特制造汽车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正常供应,而且能更好地控制成本,比如玻璃价格是一平方英尺20美分,当时市场价是这一数字的7.5倍。
那时一战的炮火已烟消云散,他曾在战时向年仅35岁的部长助理富兰克林·罗斯福表示:“我愿意让我所有的工厂为战争服务,我愿意为我们的战士制造坦克、飞机和一切可能制造的武器。”
福特公司确实在战争中拿到卡车、救护车以及发动机、配件甚至弹药、钢盔等大量订单,1918年3月还与美国政府签订生产112艘反潜驱逐舰——“鹰”的大额合同,政府出资3500万美元资助福特在鲁日河边建设厂房和战舰生产线。不过,直到一战结束,只有一艘舰艇在部队服役,这笔订单最后以福特交付60艘舰艇告终。此时,亨利·福特开始思考“敲掉铁甲,撤下履带”,在军工厂改装汽车生产线。
福特的得意之作不只是鲁日厂,他还精心谋划了一场漂亮的收购大戏——将林肯汽车公司收入囊中。1920年之后,汽车行业进入寒冬,林肯汽车在这场冲击遭受重创,1921年不得不宣布破产,被迫公开拍卖。
福特利用计谋逼退所有竞争对手,同时利诱林肯创始人亨利·马代恩·利兰父子,最终以800万美元的最低价独家买下林肯公司价值数千万的资产,而应该由福特偿还的巨额债务,由于债主是政府,福特向财政部支付150万美元之后就一笔勾销。亨利·福特在并购成功后豪气冲天地说:“我们造的车比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多。现在,我们要造出比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好的汽车。”
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噩运却不期而至。福特对成功过于痴迷,以致逐渐变得保守、狂傲、蛮横、偏执,各种极端性格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巨大的衰败。
巅峰时期,亨利·福特的许多并购不像吞下林肯公司这样精明划算,很多决定更像是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没人能看懂其中的商业意图和战略布局。
衰落与挣扎
福特曾购买一条名为底特律—托利多—艾恩顿的小铁路,那是一条残破不堪、凋敝荒芜的运输线,此前连年赔本,可他入主后竟迅速盈利。据说,秘诀在于他不但将公司的运输任务分流到这条小铁路,而且要挟供应商也必须使用这条线路,但在此之后,他在铁路领域并没有大手笔的扩张之举。
他还购买过一家医院,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亨利·福特医院”,而且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办成一家“穷人的医院”,可是这个美好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开张没多久就因抢走周边医院的生意被起诉。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买下一家名为《独立报》的报纸,将其打造为竞选总统的宣传工具,这家报纸以反犹太人著称,福特以向供应商和分销商强行摊派的方式创造了70万份的发行记录,一时令他踌躇满志。
这些杂乱无章的并购案看似心血来潮,却反映出亨利·福特内深藏已久的梦想。
与所有同时代的草根创富者一样,他的商业启蒙深受美国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影响。“穷人的医院”体现了他的慈善追求和人性情怀,少年时代他就有为穷人造医院的理想。竞选总统则是倾慕权力和荣耀的终极表达,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大胆试验,他曾于1915年包下一条航线,与一些和平主义者搭乘“和平号”去欧洲劝说各国停止战争。
除商业之外,他比同时代富豪有更大的野心和更远的追求,如此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
参选总统与商业竞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亨利·福特首先参选州议员,失败后于1922年为竞选总统做准备,尽管他的政治天赋并不出众,他甚至不愿意当着许多人的面演讲,但因为卓越的商业声望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加上《独立报》等媒体舆论大张旗鼓的吹嘘,福特一度势头强劲。
据《柯里尔》杂志在1923年7月的一份民意测验显示,当时他的支持率达到三分之一。但是随着选战的深入,福特一路下滑,生意上的失利和对手的舆论攻击让他败下阵来,最终没能竞选成功。对于福特汽车公司和整个美国而言,他竞选失败或许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尽管他本人因此陷入沮丧和失落。
1920年,全世界陷入经济萧条,汽车市场萎缩,福特汽车不得不降价30%以应对危机。一年前,亨利·福特将总裁之位交给独子埃塞尔·福特,新掌门终其一生都在取悦一个不可能被取悦的真正统治者,尽管他曾手握权柄统管福特公司,并雄心勃勃地试图改变T型车的单一路径,却始终没有获得自由发挥的机会,父亲既是掌控“王国”的隐形“国王”,也是他身后的巨大阴影,虽然已年近花甲,傲视群雄的野心却与日俱增。
此时,亨利·福特已几乎全部实现最初的人生理想,他的行事风格日渐表露出既民主又独裁、既鼓励创新又唯我独尊的矛盾复杂心态。福特对于传统的平等观念深信不疑,又在时代变迁中领略民主的魅力;他迷恋低成本和高效率带来的双重收获,崇尚简化问题和任务的管理方式,这些信念都源于福特的乡土背景,他属于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农家孩子,朴实又固执,谨慎又狂妄,这种性格逐渐演化为他的商业哲学。
在亨利·福特后期的商业生涯中,互相矛盾、自我分裂成为最鲜明的特征。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写道:“亨利·福特的暴政中最为根本的就是他系统地、有预谋地、有意识地试图排除管理层,从而独自掌管这几十亿美元的商业王国。只要他的助手试图作出决定,都必定会被密探报告给他。”
在福特看来,管理和管理者的作用可忽略不计,他愿意“无为”,可以大胆放权,任由下属施展,但他又专门设立“社会部”以侦察下属,并通过分割式的手段让每位管理者只了解份内的情况,对全局战略却一无所知。
“无为”和“分割”又衍生出“无头衔管理”的新理念。正如福特所言:“没有特别的职责附加在任何职位上,没有一系列的上下级权力等级,也几乎没有头衔,没有会议,没有繁文缛节。”此举打破等级观念,提倡人人平等,将“办公室政治”的管理通病一刀治愈,但是,“无头衔管理”也可视为他对管理的不屑一顾,作为无冕之王,他仍然独揽大权,发号施令。
与同时代大亨一样,福特也长期关注慈善,但他认为慈善不能只是同情和施舍,而应该具备生产性。他将大量盲人或手脚不健全的残疾人招入福特公司,并设置合适的工作岗位,鼓励他们拥抱幸福生活。可是,他要求残疾人与健全者干同样多的工作拿同等的报酬,甚至前者的劳动产量更高,比如当时磁石电机部车间残疾工人的产量就比其他车间高20%。在他眼中,要求低产量、支付低工资也会让残疾人感到满足,但这违背福特公司的原则,也不是帮助残疾人的最好方式。
福特的善举值得尊敬,但质疑声不绝于耳,批评者认为这是粉饰功德的虚伪理由,他们指责福特借慈善的幌子榨取残疾人的血汗,罪恶滔天。
这种痛苦的纠结与挣扎长达十多年,福特一直在赞扬与责骂中昂首前行。但是,他所崇尚的平等与民主却因为自己的孤傲与独断荡然无存,低成本和高效率随着管理的落后与混乱成为泡影;他本来主张简化任务和问题,自己却将公司内外形势弄得复杂繁琐。个人的性格缺陷和企业的管理问题在行业萧条中不断放大,并加速了福特的衰落。
1936年,福特公司彻底丧失领导地位,销量被通用和克莱斯勒超越,退居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1943年5月26日,亨利·福特的独子埃塞尔在49岁英年早逝,医生的诊断书写得别有深意——逝世的原因是疾病的复杂:胃癌,发烧和一颗破碎的心。无疑,亨利·福特的霸道和专横不仅给公司带来巨大灾难,也给家庭带来惨痛打击。
福特的涅槃
埃塞尔逝世之后,80岁的亨利·福特决定重新出山,亲自担任董事长。此时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正急速衰退,儿子的去世令他哀痛欲绝,1943年夏天,他急忙召唤正在服兵役的长孙亨利·福特二世回来接班,以执行副总裁的身份进入公司董事会。
这位27岁的副总裁一夜之间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大家族公司的继承人,简直就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然而,亨利·福特二世还是无法摆脱与父亲相似的被操控的命运,爷爷仍然紧握公司58.5%的股权,《新闻周刊》生动的报道说,大多数福特厂的小官吏仍然“是在一种诡秘的阴谋气氛中战战兢兢,蹑手蹑脚地行事”。
更严峻的是,当时业界普遍认为后继无人的福特大厦正摇摇欲坠,前景黯淡,无论管理者还是产线工人都毫无斗志,公司的销售和管理混乱不堪,亨利·福特二世在内部考察时发现,有个部门居然以在秤上称一堆发票的重量来计算成本。
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煎熬整整持续两年,那也是福特公司所经历的苍茫黑夜。
1945年9月20日,爱德塞的长子亨利二世担任福特汽车董事长兼总裁,福特公司也在战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于福特汽车的股权全部在福特家族的控制之下,再加上亨利二世天生的领导才能,他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公司领导人。
在亨利二世的带领下,福特进行了大规模的部门改革和重组,迅速恢复了竞争力并完成上市。到1970年,福特的年产汽车近500万辆、占美国汽车市场的26.6%,成为了仅次于通用汽车的全美第二大汽车公司。在此期间,福特推出了一些经典车型如“雷鸟”、“野马”等。
亨利二世作为福特家族的第三代,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不过由于身体每况愈下,他不得不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他弟弟威廉原本是最适合的人选,但由于之前大陆车的失败就退出了公司管理层,而他的儿子爱德塞二世并没有突出能力且一直没有进入福特公司的权利中心。最终,1980年3月,亨利二世将公司大权首次交给了已为福特效力25年的菲利普·考德威尔,这是福特公司第一个非家族接班人。
菲利普·考德威尔是一个自制、谨慎且处事周全的人。他迅速果决地处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让福特公司麻烦缠身的“质量门”。在他的领导下,福特汽车推出了“金牛座”、“黑貂”,这是当时代表美国最高质量的汽车。
1983年,福特公司的利润是18亿美元,而3年前则是亏损14亿美元,这样的成绩无疑证明了考德威尔的能力。1986年福特的利润超越了通用,成为美国最赚钱的汽车巨头,福特汽车在80年代的复兴被称为“商业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复兴”。
1997~2000年间,福特汽车的盈利达到390亿美元。复兴让其积累了大量的可用资金,在1990年这一金额达到100亿美元,2000年更是达到惊人的220亿美元。此时,有效的投资和收购无疑是决定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福特投入了200多亿美元用于在金融与汽车领域进行收购。
传承的体系保障
2003年6月16日,福特公司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主持此次庆典的是爱德塞的孙子比尔·福特。1999年1月1日,比尔接任福特公司董事长一职。这是菲利普接任福特董事长20年后,福特家族成员再次接管福特公司。
这20年间,福特公司虽然由外人担任董事长,但福特家族对公司仍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早年亨利福特所创设的一种特殊机制——双层股权体系。
早在亨利建立公司后不久,他就决定把公司股票拆分成无投票权的普通股和拥有完全投票权的B类股,而且B类股只有福特家族成员才可以持有。他当年规定:“只要福特家族持有的B类股股数大于6070万股,该家族在公司的投票权就是40%,其余股东不管持有多少股份,只能拥有60%的投票权。”正因为如此,2011年福特家族所拥有的福特汽车股份不到2%,但依然享有40%的投票权。
目前,这种AB股的玩法在国内也是非常常见的,如京东、阿里、百度都曾用AB股的这种双层股权体系来实现对公司决策的绝对掌控。
起初,福特的B类股有75%由专门设立的表决权信托基金持有,剩下25%由个别家族成员持有。此外,家族有一个重要的约定,B类股的出售对象首先考虑家族成员,因为一旦B类股出售给非家族成员,便会自动转化为普通股,将B类股出售给家族成员则可以避免控制权的稀释。
除此之外,由于美国征收高额的遗产税,许多家族为避税都设立了家族基金会和家族信托,福特家族也不例外。早在1936年,亨利·福特和爱德塞就创立了福特基金会,打算将A类股注入基金会,B类股由家族成员共同持有。
福特基金会的成立之初,资金仅有2.5万美元,但随着亨利和爱德塞相继离世,他们所持有的福特股份大部分注入了基金会,基金会越变越大。福特汽车上市之前,其中88%的股权由基金会持有,2%的股权控制在公司董事、管理层、雇员手中,剩下的10%留给了福特家族,但这10%的股份仍代表公司100%的决策权。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立法规定家族基金会不能持股过于集中。福特公司上市后,福特基金会陆续抛售了福特的股票,到1974年几乎全部售罄。福特基金会套现所得的一部分用于捐赠拨款,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股权和债券的投资。
到2000年底,福特基金会的总资产达到96亿美元,而当时洛克菲勒和卡耐基基金会的资产分别只有33亿和14亿美元。
在全球商业史上,很少有企业能像福特集团一样,只凭借着一个家族的控制与管理,就让如此庞大的公司维持上百年。福特汽车公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福特也一直在努力成长,这离不开福特家族专注而持久的家族传承理念:
第一,对公司完全的控制权。保持家族对企业的管理控制,跨代传承是家族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有利于家族保存社会情感财富。福特家族通过双层股权体系确保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只要公司持续成长,家族便可以随之发展。
第二,专注与持久的家族传承理念。没有家族成员持久地专注于公司的发展,以及对汽车业的热情,福特家族也很难走到今天,福特家族正靠着这些特质走过了上百年。
第三,选择合适的企业领导人。福特的家族接班制度的核心是“适合”二字,家族理由适合的人,就尽量用家族里的人,并有忠诚且能干的人辅佐;如果没有,就从外部职业经理人或者助手中培养接班人,但公司控制权仍旧牢牢地掌握在家族手中。因为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会降低公司价值,最终动摇家族生存的根基。
第四,注重家族治理。福特家族在底特律专门设立了一个家庭办公室,成员可以通过它经常互通情报,或安排部门成员间的当面交谈及小型会议;也可咨询一些个人问题,甚至如果本人或小家庭有了什么需要请家族帮助解决的困难,也可向办公室提出求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商业人物(ID:GL_Biz),作者: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