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奋,头图来自:《硅谷》
一、管理研究难在哪儿?
影响公司基本面的四大因素“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和管理能力”中,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是可量化因素,商业模式无法量化,但逻辑明确,且可以验证,唯独“管理能力”,既难以量化,验证的成本又很高,还是个性化的因素,一向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的难点。
更麻烦的是,大部分年轻的投资者没有企业管理经验,习惯于从消费者和底层员工的角度看公司管理,纠结于激励政策、员工福利、企业家人品等非常表面的信息,连“什么是好管理”都很模糊,更难以从投资者的角度判断公司的管理能力了。
所以这个新系列的每一篇,我都会从管理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开始,再对应相关上市公司管理能力的研究方法,让“管理小白”对企业管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与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有关的企业管理理念,有三个大的方向,一是精益生产,二是组织发展,三是战略管理,本文先介绍第一个方向。
精益生产,就是评估企业精细化管理、降本提效的能力,因为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制造业,工厂是核心部门,竞争看的是同样的品质谁的成本更低,同样的成本谁的品质更优。
而管理学的起源正是工厂管理。
二、第一位管理学大师
1898年,伯利恒钢铁公司(就是利弗莫尔最著名的操盘案例的那家公司)聘请了一位叫泰勒的工程师为管理顾问。泰勒上任后,观察了一段时间工人们的劳动习惯后,提出了工厂生产中一系列影响劳动效率的假想因素。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图片来自:Wikipedia
泰勒认为,工作中的劳累是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不恰当的姿势,一部分是工作流程安排不当,一部分是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搭配的问题。
为了验证自己提出的科学管理方法,泰勒进行了管理学史上最早的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
实验的对照组用传统的工作方法,雇用日薪1.15美元的工人,标准是每天搬运铁块12吨,几次达不到标准者开除。
然后,他从75名工人中随机挑了一个叫施密特的工人做为测试者,每天给他1.85美元,让他执行对那一系列因素的改造动作,分析对结果的影响。
最后,经过改进的生铁块搬运工作方法,使大部分工人的工作量,在同样的疲劳度下,从12吨提升到了47吨。
泰勒做了大量生产流程的标准,用特殊的时钟记录下完成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的时间,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并把技术最好的工人的工作情形拍摄成电影,以供工人学习模仿。
泰勒的核心管理思想聚焦流程改造,降本增效,给工人提高薪酬,用做大蛋糕的方法来缓解劳资分配的矛盾。《财富》杂志曾撰文说:“泰勒的影响无处不在:他的理论决定了麦当劳想要自己的厨师烤出多少个汉堡,电话公司想要自己的接线员打通多少次电话。”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发展到后来的一个极致的水平,就是丰田生产方式,即精益生产。
三、丰田生产方式
一个很大的工厂,按流程工序分为多个车间,每一个车间的工人都干得热火朝天,你以为工厂的效益很高,但实际上却是原料大量积压,下游的订单又来不及生产,导致严重亏损。
每一个车间主任都觉得自己的车间没有任何问题,总工程师和生产总监只知道整个流程理论上应该如何运作,只有流程管理的专家才会告诉你亏损的真正原因在于“最低效率因素”和“最高成本因素”:
生产中的最低效率因素:一个生产系统的产量取决于效率最低的环节,这就是瓶颈,上游的半成品堆积在这里,下游也得不到足够的来料;
生产中的最高成本因素:一个生产系统的成本取决于效率最高的那个环节,因为生产效率高就需要更多的原料,而原料采购计划都是按比例做的预算,其他材料也要多采购。
这才是工厂亏损的真正原因。
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也在自己的工厂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对手下说:“像汽车生产这种综合工业,最好把每个必要的零部件,非常准时地集中到装配线上,工人每天只做必要的数量。”
丰田喜一郎让他的手下大野耐一设计一套新的方法去解决“过量生产造成的库存”问题。结果这个方法最后越滚越大,成为一整套体系,大野耐一也成为“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
大野耐一发明了一个叫“看板”的设备,以前是上一道工序生产多少,下一道工序跟着生产多少,现在反过来,变成下一道工序根据自己需要加工的产品量,预先写在“看板”上,要求前一道工序就制造这么多零件——那他怎么知道自己要生产多少呢?自然是他的下一道工序提前把需要的量写在“看板”上。
一个小小的看板,让生产流程从“由前到后”的“推动式生产”变成“由后到前”的“拉动式生产”,解决了过量生产的浪费问题。
这就是科学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如果只是凭着经验主义,厂长大概率会在全厂职工大会上重申生产效率的问题,并要求每一个车间之间加强沟通,或者只是改造现有的生产资料的传递方式,出了问题永远只是单一的项目或人员的素质问题,而无法从制度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不过,有人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看板解决“过量生产”,实际上是让高效率环节向低效率环节看齐,让瓶颈不但决定产量,而且决定成本,虽然“降本”了,却没有“增效”。
于是,更多的“洞察”出现了,大野耐一相继设计出“自働化(不是自动化)”“准时生产”“三现主义”“5W法”“A3报告”“多能工”等等一系列的方法,最后形成整套的“丰田生产方式”。
丰田凭着精益化管理的成本优势,以高性价比的汽车席卷美国市场,成为当时的全球第一大车企,也成为日本制造的代言人。
看完生产管理史上的这两个经典案例后,不难发现,管理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因素。丰田生产方法是公开的制度与流程,美国各大车企学了几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丰田生产方法建立在日本企业独有的“终身雇佣制”之上,而美国人缺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责任”这种典型的东亚文化环境,不可能也不必照搬丰田生产方法。
但管理的这种千人千面的特点,也为外部的基本面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十家制造业有九家声称自己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又没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国企,制度都是写给上面看的,你怎么判断谁的管理水平高呢?
四、管理往往是形成护城河的原因
基于上面说的精细化管理的一些特点,研究管理有两个基本的理念:
第一、企业一切无法解释的成功或失败的因素,都可以归结为管理因素。
衡量生产管理的重要指标是成本,但搞清楚一家企业“为什么成本低”,比“成本低”本身更重要。
可以解释低成本的因素很多,其中“上游资源”“一体化”是商业模式,与管理能力无关,“技术研发能力”与生产管理关系很小,“规模效应”在规模形成之后,也与生产管理的关系不大,如果把几个主要的非管理因素排除,剩下无法解释的“低成本”,就是管理能力。
当一家公司看上去没有什么壁垒,产品与技术也差不多,能做到行业最低,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多多考虑经营管理的因素。
第二、管理不是护城河,因为管理是一系列的公开方法,但管理往往是形成护城河的原因。
比如说,规模在某些行业是护城河,但一家企业的规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的生产型企业,往往都是早期抓住某一个需求爆发的机遇,或依赖一个大客户在行业站稳脚跟。但再往后,想要继续增长,成为行业头部企业,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就要有科学的生产流程管理,这一类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本人就熟悉生产的每一条工序,始终在思考提高效率的方法。
福耀玻璃创始人的曹德旺在他的个人传记《心如菩提》一书的第四章“天道酬勤”中记录了自己的实验:
“为了找到准确的数据,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我都蹲上十天左右,仔细观察并算出他们的成品率,了解每个工位的需求和每个人的职责。根据3个月深入采集记录的数据汇总计算,每1m²的夹层玻璃单耗应为2.26m²,比原来管理层们认识的世界最好的生产水平少了0.6m²,也就是26.5%。……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我亲自起草了夹层玻璃各生产工序作业指导书,如果每一道工序都按照作业指导书生产,福耀生产的每一平方米的夹层玻璃单耗就应为2.26平方米”。
这一精益化生产的阶段通常是在企业上市之前,但却成为企业抹不去的基因。所以,一切有成本优势的企业,都值得我们仔细分析其低成本的管理原因,思考其延续性。
反垄断之前的美团,在北方地区对饿了么有压倒性优势,其核心原因是规模:一个城市,用户用饿了么在附近3公里找到10个商家,而美团有50个商家,用户如果在饿了么的10个商家里选不到想要的,就得选5公里以外的,所以美团送一单可能只要2-3公里,而饿了么可能需要跑5公里。在用户看来,就是饿了么慢,美团快,其实不过是美团的规模优势。
但美团的规模是如何形成的,那就是早期的管理能力了,美团毕竟是千团大战中杀出来的,对餐饮商家的理解非年轻的饿了么可比,地推的精细化经验也更强,可以用较低成本快速开拓市场,所以才能后发先至。
形成护城河的原因,通常也是加深护城河的途径。所以,在反垄断的高压下,美团是否有能力维护自己在强势地区的压倒性规模优势,管理因素又重新变得重要起来。
从这两个基本理念看,管理能力,特别是精细化管理能力,需要深入经营的细节进行观察求证,不像“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等其他三个因素,可以从一些间接资料进行研究,其研究难度远远超过其他基本面因素的研究。非行业内的人很难做到。
所以,研究生产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精神,而正确的调研方法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会在系列的最后一篇总结。
五、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管理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段子,某饮料生产线上有时会出现空瓶,原因是设备故障导致的灌装失误,为了检出这些次品,老外工程师准备做一个检测设备,要投入几百万,中国工程师听了之后说,我只要100块就能搞定。中国工程师的方法是买一台巨大的电风扇放在流水线上,只要是空瓶就被吹倒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小聪明的叙事模式”,混合着“反智主义”、“实用主义”和“特事特办”的精神。
与此相反的是“制度主义”,空瓶问题可以用电风扇来解决,但新的品质问题还是要通过质检程序发现问题,所以后者才有价值。
然而小企业认为,生存都成了问题,制度的漏洞还是等做大了再去解决。
但制度主义者认为,凡事不忘初心,如果不想着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只想走捷径,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补丁”越打越多,成本反而越来越高。
所以管理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因素。所谓护城河、确定性、人才梯队、经营优势,都是结果,管理才是一切形成的原因,不研究管理,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一家公司,所谓的长线投资,只是盲人骑瞎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