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周喆吾(ID:maxzhou-blog),作者:周喆吾,原文标题:《互联网高管如何做调研 —— 从〈寻乌调查〉到〈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互联网高管最近几年越来越不好当了:从美团、拼多多、滴滴一头扎进买菜业务到滴滴橙心优选黯然关闭,从在线教育疯狂投入到破灭,再到各大厂刮起“元宇宙”风口;一个方向从决定要做,喊口号“投入不设上限”,到裁员撤资一地鸡毛,往往也就是一个寒暑。作为一个负责战略的互联网从业者,我不禁要问:当时各家高管做决策的时候,怎么做的调研?在梭哈之前,真的推敲到位、想清楚了吗?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互联网高管里,有不少是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名校精英们,书卷气有余,沙场气不足。当杀伐决断的权柄放到手里的时候,却不知每个决策都潜藏着多少资源和财富的调动、多少程序员的辛苦、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多少家庭的命运转折。


贝索斯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亚马逊经常而频繁的做小尝试(small bets),而从来不做赌上全公司命运的梭哈(Hail Mary pass)—— “董事会为什么给我这么高的酬劳,就是为了我每年做一到两个重大而高质量的决策”。我想这句话里面,决策数少,就是为了决策质量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做高质量决策之前,互联网高管应该如何做调研。


我们先引用一些《寻乌调查》的章节:


讲货物种类和价格:



讲借贷关系“油利”的矛盾,还记录了地主和贫农之间的对话:



对当地的每一家地主,都有详细的记录:



对于寻乌人口的组成方式,从文化、财力、阶级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细致到小数点的统计:



看case,记录到农民小孩的歌谣:



基于这些矛盾点,土地斗争的决策和执行就呼之欲出了。



《寻乌调查》全文共分为五章39节,超过八万字,是毛泽东主席在土地革命的关键期所作的重要调研,其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风貌、水陆交通、土特产品、商业往来、商品种类、货物流向、税收制度、人口成份、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和土地斗争。


通读毛主席的调研,我们会被几件事震撼:其层次和逻辑之清晰、其数据和例子之详实、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有序。调研报告虽长,却不是连篇累牍的堆砌,而是让读者真的能了解当地,甚至可以自行从调研中得出应该如何进行土地革命的大致方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显然在调查农民上费了大工夫。从而管中窥豹,以点带面。为他以后准确地把握住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围绕着寻乌,从政治,交通,商业,土地关系,斗争关系范围洋洋洒洒,笔法细腻真实,包含情感。写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里面的分析方法,包括阶级职业划分以及走向,利益所得,政策所带来的影响,群众反映,群众矛盾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为进一步开展农村工作积累了经验。


毛泽东能写出这种文章来,说明他当时是必然以一种很虚心、很耐烦、很仔细、能吃苦的心态来调研,不浮夸不敷衍。


我在文中还读出了毛泽东对广大农民的热爱。“为人民服务”,在70年后成为了互联网人的“用户思维”,和商界的“顾客就是上帝”。


我们再引用《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看英国大使马戛尔尼勋爵,两百多年前是怎么做调研的。


首先,调研报告分为风俗、宗教、政府、司法、财产、人口、赋税、文武官员等级和制度、商业和贸易、技艺和科学、水利、航行、中国语言等,提纲挈领。其次,访谈的对象上至清朝乾隆皇帝,下至贩夫走卒,数据详尽而又充满了微观体感。





英国大使在半年时间里能收集到这些人口、财政的数据,倒并不出乎我的预料,但是能够深入到民间,甚至记录下《茉莉花》的歌词,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过了两百多年,茉莉花的调子,估计也是别无二致吧!



马戛尔尼和巴罗的问题是,他们的调研报告里有很多先入为主的傲慢。比如,整个报告的章节划分,就已经预设中国和其他的主权国家是类似的,他们了解的几个方面,也都是仿照英国来做对比。


这陷入了生搬硬套framework的大忌 —— 其实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你当然也可以用主权国家的框架来比对,但是对民族性的调研如果仅仅停留在财富值和卫生条件上,就未免太浅薄了。


反观毛泽东的调研,我看到的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在找规律,通过一城一县来管中窥豹,指导决策。


英国大使对中国的“刺探”,带有殖民者的傲慢和狡猾,唯独缺少共情 —— 带英总督,当然对殖民地爱不起来。也因此,他们的反动统治总不会持久。


我们管理互联网业务,做调研的目的也是增加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洞察。浅层的方法是什么?一句话口诀:“看数看case”。



我在职业生涯中读到过一些调研报告,经常遇到的弊病是


  • 只有工作量,没有思考


    • 堆砌未经加工的原始数据


    • 数据有偏颇,或缺少案例来补充微观体感


  • 只有宏大叙事,浮于表面


    • 过于抽象,没有找到矛盾的对立面


    • 没有辨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过于主观,不够唯物


    • 预设立场,比如标题就叫“XX买菜立项报告”、“XX元宇宙立项调研”,自然先入为主


    • 关注竞争和“风口”,被媒体和资本带跑偏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1914年读完黑格尔的《逻辑学》后,列宁做了一些简短的笔记,概述了逻辑的三个 "要素"。它们分别是:


1. 从自身出发确定概念(事物本身必须在其关系和发展中加以考虑)


2. 事物本身的矛盾性(自身的另一面),每个现象中的矛盾力量和倾向;


3. 分析与综合的结合。


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应该是从事物的本身描述,进一步深入到底层的矛盾性的研究。为什么《寻乌调查》读完,会有一种行动策略“呼之欲出”的感觉,是因为作者把一个小社会中的矛盾对立面、矛盾的微观表现和矛盾的爆发都描述的极为犀利。


在报告的开头,作者并没有预设立场,也没有把调研对象作为“他者”,而是一腔热忱,字里行间充满关切。两相对比,《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就犯了大量的主观性、表面性的毛病。


比如这篇某互联网大厂的业务报告模板,作为一个总览当然可以,但是和毛泽东的方法论相比,还是弗如远甚。




总结:随着互联网红利消失,互联网高管的工作,要越发的进入高水位;早年间决策质量低的公司,可以用勤奋、多做几次尝试来掩盖,而如今的互联网高管,必须要放下自己的傲慢,真正理解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才能做决策了。


按刘慈欣在《三体》里那句被引用到滥的话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下一次再做调研的时候,反问自己:


  • 看数看case了吗?


  • 找到“巨大不匹配”、矛盾的对立面了吗?


  • 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了吗?


  • 有没有因为傲慢而预设主观立场、wishful thinking?


  • 有没有做到共情自己的调研对象,真正爱自己的用户?


如果上述灵魂拷问都做到了,这个调研报告就应该能够真正的指导决策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周喆吾(ID:maxzhou-blog),作者:周喆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