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手机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这么些年几乎每年都能看到有大厂或者小厂在尝试。即便没有模块化设计,也会尝试从配件层面来提升手机的模块化程度。从早期的Project Ara到后来的Moto Z系列,不少厂商都曾尝试将“可拆卸、可更换”的理念带入智能手机市场。
可这么多年过去,这类产品仍旧未能成为主流,但为何厂商们依旧在积极尝试这一设计呢?
相较于一体机的高更换成本而言,模块化设计无疑更能迎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传统智能手机通常采用一体化设计,一旦某个组件损坏或性能落后,用户往往只能更换整机。而模块化手机则允许用户单独更换摄像头、电池、屏幕等部件,从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电子垃圾。
在手机设计趋同十分严重的当下,这种设计理念既能够帮助厂商迎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能为厂商提供差异化竞争的切入点。尤其在欧盟等地区,本身环境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就十分严格,模块化设计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避开一些监管层面的麻烦。
也许有人会说,模块化手机会导致换机评率降低,那岂不是更不利已厂商们销售新品了?其实不然,模块化零件的开发和更换成本都更低,对于企业和用户而言都更加友好。但这也算是一把双刃剑,毕竟模块化零件的更换操作始终也存在一定门槛;从大众角度来说,一体化的小白式设计,确实更符合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当然,这种“按需定制”的设计体验,始终是传统手机难以提供的。而且有意愿消费这类产品的用户,大都不缺购买力。对于企业而言,这些模块化设计也能够为一体机的新功能提供一个试验地,因此厂商们自然还是愿意开发这类产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