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下午,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研判会于线上召开,主题为“需求侧管理与新发展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巡视员、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培林出席会议并发表评论。

  构建新发展格局须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须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须提升生产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须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并进行适当的二次分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班上讲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问题。我今天围绕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谈一个理论上的观点,就是前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先从主流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说起。教科书上的标准做法是,画出供需两条线,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需曲线交叉点代表市场均衡。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指出,如果政府制定最低工资的话,一定会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率,但这必然会因为最低工资水平所对应的劳动力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而导致失业。也就是说,只要政府放任市场力量起作用,工资率就会自动调节(主要是向下调节),进而化解失业问题。

  上面这种标准的分析不无道理,所蕴含的政策含义也广为流传。但是,如果劳动力供给曲线形状不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那么市场力量支配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就有可能是多重的而不是唯一的,那么上面的政策含义也就不是那么板上钉钉了。

  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曲线时,还通过工资率提升带来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析,得出劳动力供给曲线在上端会后弯的结论。意思是工资率超过一定临界值之后,如果继续上涨,不仅不会诱导人们增加劳动供给量,反而会导致人们减少劳动供给量。举例来说,设想我们每个人小时工资提高到10万块钱的话,可能一周上一天班、工作8小时就够了,收入80万,剩下6天就可以享受闲暇、吃喝玩乐了。


  基于工资率变化带来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下端还会前弯,意思是工资率低于一定临界值之后,如果继续下跌,不仅不会诱导人们减少劳动供给量,反而会导致人们增加劳动供给量。举例来说,设想我们每个人小时工资压低到1块钱的话,我们会把休息时间压低到最小程度,拼命工作,兼职多份工作。甚至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辍学出来打工,老人也得重新出来求职谋生,否则全家人赖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食物都买不起。很奇怪的是,不知为何主流经济学对前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不予分析。

  2002年宋湛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劳动者的微观选择行为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论文,分析了劳动力供给曲线下端前弯的情形。2005年郭继强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民工劳动供给分析——兼论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的论文,除分析前弯情形外,还通过计量分析给出了扎实的经验证据。2020年郭凤鸣和张世伟在《劳动经济研究》发表了“农民工过度劳动是‘自愿选择’还是‘无奈之举’?——基于过度劳动收入补偿的分析”的论文,说明农民工过度劳动并非自愿选择而是无奈之举,是因为工资太低。前一段北京的新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案例,要兼职好几份工,让人心酸。为什么这样?他或她不需要休息吗?需要休息!但为什么还那么拼?因为工资太低,而生活成本太高,要养家糊口、养育后代、让孩子接受基本教育,必须供给更多的劳动。

  如果说劳动力供给曲线前弯的看法是成立的话,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存在多个均衡点。一个是上面主流分析的标准结论中的稳定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下部还有另一个不稳定的供需曲线交叉点,如果权且把这个交叉点叫均衡点的话,那也是不稳定的均衡点。稍微偏离这个点,尤其是工资率稍微低于这个点,那么市场力量就再也回不到供需交叉的情形了,而是失业越来越多,工资下调劲头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供需缺口不会收敛,而是会发散,越来越大。

  前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带来的多重均衡,政策含义是什么?一个含义就是,政府应该将最低工资确定在不低于劳动力供给曲线下部前弯点对应的水平。只有这样,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工资率才能回到主流分析的标准做法所说的稳定均衡点,这样的情况下也才会没有失业。

  如果前弯点确实存在而不采用上述思路在初次分配领域加以应对,那么,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只能依靠大力度的二次分配。也就是说需要对高收入者征很高的税收,这会带来很大的扭曲,导致社会总蛋糕小于潜在的最高水平。与其这样,不如在初次分配领域加以应对。

  希望上面这些分析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对劳动力供给行为更深入的调查研究,看看是不是有这个前弯点。如果有,那么,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个说了多少年的话题,就可以找到一个入手点。以此入手,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的效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