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脑科学家”)

  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是畅销书《哈佛幸福课》(Stumbling on Happiness)的作者。他在书中揭示了人们在想象自己有多么幸福或多么不幸时犯下的系统性错误。人们并不了解幸福的真相,幸福其实是既真实又可量化的。让员工更幸福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敬业度,还可以让他们更高效。

  幸福产生高效率

  1

  HBR:很多管理者说,心满意足的人无法成为效率最高的员工。所以你需要让员工产生少许不适,比如稍微担心一下他们饭碗的问题。

  吉尔伯特:一个通过数据而不是单凭直觉说话的管理者是不会这么说的。我没看过任何数据能显示,焦虑、惶恐的员工将更富创意或更有效率。别搞错了,心满意足不是坐在那儿,望着墙壁发呆。这是人们百无聊赖时状态,而无聊是任何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的状态。我们知道,当人们受到难度合适的挑战时,他们将感觉最幸福,也就是说,挑战具有难度,但不会难到离谱。挑战不同于威胁。当人们遇到挑战时,他们会充满斗志,当人们受到威胁时,他们会丧失斗志。你当然可以通过施加威胁得到想要的结果。比如,你对员工说,“如果你不能在周五前把东西做出来,就卷铺盖走人”,对方很可能确实会在周五前把任务做完。但从此你也多了一位这样的员工——时时和你过不去,对组织毫无忠诚感,绝不在职责以外多干半点活。但如果你这么说,效果大概会更好:“我知道大部分人都没法在周五前干完这活。但我完全相信你可以做到,而且这对整个团队至关重要。”心理学家对奖赏和惩罚已经做了一个世纪的研究,结论非常明了:奖赏的效果要比惩罚好得多。

  2

  HBR:幸福一定是好事吗?你看那些郁郁寡欢的天才——贝多芬、梵高和海明威,一定程度的忧郁不是激发了他们的卓越表现吗?

  吉尔伯特:没有的事!任何人都能想到一两个可怜兮兮但创造力很强的历史人物,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幸就是创造力的源泉。肯定有人每天抽两包香烟也活到了90岁,但这不代表香烟有益健康。通过偶发事件和通过科学进行证明的区别在于,后者在挑选信息时没有偏好。你必须研究所有的信息,或至少挑选足够多的样本,然后分别在擅长创造和不擅长创造的人群中,考察到底是幸福的人居多,还是不幸的人居多。如果不幸是创造力的源泉,你应该在不幸的人中发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但结果并非如此。总体来说,幸福的人将更富创意、更高产。难道没有人因为命运多舛而迸发出创造力吗?当然有。但这是例外,不能代表常态。

  幸福可以量化吗

  1

  HBR:幸福这种很主观的东西是可以用量化标准衡量的吗?

  吉尔伯特:衡量主观体验远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它就像眼科医师为你选择一副合适的眼镜。医师会在你眼前放上一块镜片,让你告诉她你的体验,然后换上另一块镜片,再换上下一片。她将你的报告作为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然后设计出一副能让你视力达到最清晰的眼镜——这一切都基于你对自己的主观体验的报告。人们的即时报告与他们的生活体验非常接近,通过这些描述,我们能够通过他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人们也许无法说出他们昨天的心情怎样,或明天将变得多幸福,但他们一定能在我们提问的瞬间,告诉我们他们当下的感觉。“你现在好吗”大概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问题,而且没人会被这个问题难倒。

  衡量幸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问别人“你现在感觉有多幸福”,然后让他们按照一个级别给自己的心情打分。我们可以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人们的脑部血流,或用肌电图衡量人们脸部的“微笑肌肉”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测量方法都具有高度相关性,只有联邦政府才宁愿用复杂昂贵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廉价的方法。

  2

  HBR:但级别本身不也是一种主观判断吗?你的五分可能是我的六分。

  吉尔伯特:这么说吧:假设一家药店出售了一批便宜、刻度不精准的体温计。在使用这种体温计后,正常体温者可能测出的不是摄氏37度的正常值,两个体温相同的人可能测出的是不同的读数。这种误差会导致人们寻求不必要的医治或耽误治疗。所以,有时候不合格的体温计是个问题。但并不总是这样。例如,如果我带了100个人进入实验室,其中一半暴露于流感病毒。一周后,我用这批不合格的体温计给所有人测体温,暴露于流感病毒人群的平均体温几乎肯定会高于另一组人群的平均体温。可能一些体温计读出的体温偏低,一些偏高,但只要我测量足够多的人,这些误差就会互相抵消。即使仪器刻度不够精准,但如果测量群组足够大,我们也可以做出比较。

  心情的级别就像一个刻度不准的体温计,这种误差在测量某些维度时会构成障碍(例如,你想准确测量出约翰在2010年7月3日早晨10点42分的幸福程度),但对大部分心理研究者的测量而言,它已经足够准确。

  幸福来自小事情

  1

  HBR: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每天都很幸福?

  吉尔伯特:如果我必须将所有有关幸福学的科学文献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社交”(Social)。我们是地球上社会性最强的物种,即使蚂蚁都相形见绌。如果我要预测你的幸福感,而且我只能获得你一个侧面的信息的话,我不想知道你的性别、信仰、健康或收入。我想知道你的社交网络——你的朋友和家人,还有你和他们的关系有多亲密。:

  我很喜欢心理学家埃德•迪纳(Ed Diener)的一项研究。他发现,快乐体验出现的频率要比快乐体验的强度更好地预测你的幸福感。当我们思考幸福的缘由时,更容易想到的是让我们产生强烈体验的事件,例如和一名电影明星约会、赢得普利策奖、买下一艘游艇等。但迪纳和同事的研究表明,美好的体验多么强烈,完全没有拥有多少美好体验更重要。一个每天经历十几个小开心的人,很可能比只遇到一件大喜事的人更幸福。所以,穿一双舒适的鞋,给妻子一个大大的吻,犒劳自己一袋薯条吧。这些事听上去很小,也的确是小事,但作用却很大。

  我觉得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很难预测自己的情绪状态。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最能影响我们的是生活里的一两件大事,但幸福似乎是上百件小事叠加的总和。获得幸福的方法和减肥一样。减肥的人总想找到一种灵丹妙药,服下就立竿见影。但这种药方并不存在。我们都知道人们是怎样减肥的——他们吃得更少,运动得更多。他们不需要拼命节食或拼命运动,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慢慢累计就能出成效。幸福也是这样。让你增加幸福感的都是一些很小、很常见,并不费时的事,但你需要每天坚持,然后耐心等待结果。

  2

  HBR:这些能增加我们幸福感的小事都有哪些?

  吉尔伯特:和“少吃多动”一样常见。重要的是你能坚持简单的行为,如冥想、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同时多帮助别人。你可以做的最自私的事就是帮助他人。去收容所做义工。不管你能不能帮上无家可归的人,你肯定能帮上自己。发展你的社交网络。每周两次,写下让你感恩的事,然后把原因告诉对方。我知道这些听上去像是你祖母的叨唠,但我只能说,你的祖母是位高人。幸福的秘密和减肥的秘密一样,那就是:没有秘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