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公司:新乳业(002946,SZ)
市值:150亿元(截至9月24日收盘)
核心竞争力:并购赋能,外延式发展;卓越的投后管理能力;主打低温产品
机构眼中的公司:背靠新希望集团,鲜奶全国化龙头,加速全国化
作为新乳业董事长、草根知本集团(产业投资平台,刘永好等共同发起)总裁,席刚似乎已将忙碌看作家常便饭。
8月底的一天,记者在成都新津见到了他。当天,席刚和一帮公司高管与新津区的领导洽谈在当地投资的事。次日,他还要赴重庆洽谈事宜。
当日,席刚接受《每经人物·专访董事长》栏目记者专访时的装束和往常其出席公开场合类似:白衬衫、黑色西裤,头发整齐光亮,神情轻松。对于尚未完全落地的并购夏进乳业一事,他并没有回避,不仅畅谈对此次并购背后的考虑、并购对公司整体的战略意义,还透露了一些台前幕后的情况。
不同于伊利、蒙牛等传统乳企巨头,新乳业走出了一条迥异的并购发展之路。过去10多年,新乳业并购10多家地方乳企,整合了15个主要乳业品牌。简单做并购很容易,难的是取得实效!这些年,新乳业的并购结果不错,有何秘诀?席刚笑道:“哪里有啥秘诀,都是一步步被形势逼的!”
听“钉子户”讲讲坚持的故事
并购夏进乳业幕后:跟进了3年,最终抢到手
“公司收购夏进乳业,这个项目我们跟进约3年了,经历过多轮谈判,且有众多竞争对手,很多人抢。”席刚笑言。
今年5月,新乳业宣布以逾17亿元收购夏进乳业的母公司——寰美乳业100%股权。7月,已完成了第一步收购60%股权的交割,支付约10.3亿元现金。目前,剩余40%股权收购仍在推进中,这部分将通过发行可转债支付。寰美乳业是宁夏区域乳业——夏进乳业的母公司,年营收在15亿元左右。
在外界看来,新乳业当时宣布收购夏进乳业,或并非最佳时间点:一方面,那时国内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武汉一个月前才“解封”,疫情冲击余波仍在;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下,今年上半年国内乳企业绩普遍有不同程度下滑,业绩不好看。
对于收购的时机选择,据席刚透露,夏进乳业这个项目,公司已跟进了三年,正式宣布是跟谈判的进展相关。“并购这么大的项目,绝不可能是几天就谈下来。这个项目曾有很多竞争对手,我们也经过了多轮激烈角逐,才最终拿下来。”他称。
席刚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中。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实际上,在宁夏当地人士眼中,夏进乳业也是颇为不错的并购标的。今年8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赴银川,一出机场,便可看到夏进乳业的大幅广告,亦可瞥见公司深耕当地市场的决心和实力。
银川某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夏进乳业主打常温奶,为当地龙头品牌。在当地市场,夏进乳业基本上和伊利、蒙牛等国内乳企巨头三分天下。
“原本,夏进乳业是银川当地零售龙头新华百货(600785,SH)旗下的公司,后来剥离出来独立发展,这几年发展是不错的。”该上市公司高管人士称。
新华百货背后是国内知名零售企业物美,而夏进乳业的原股东们退出也是基于各自发展考虑后的选择。“新华百货更想做强零售主业,才剥离的。”席刚认为。
在席刚看来,夏进乳业底子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公司补强西北市场的战略意义。“我们在西南市场诸如成都、重庆、昆明这些城市是比较强。现在把夏进乳业收了以后,西北市场得以加强。至少在整个西部市场(除去内蒙古市场),我们算是头部了。”席刚说。
席刚心中似乎已经有了一盘大棋的模样:并购夏进乳业后,新乳业牢牢稳住西部龙头地位,然后徐图全国市场。他称,未来公司仍将坚持并购战略,做大做强。
下一个重点扩张目标是什么、扩张领域在哪里?“不能说哪个区域是扩张重点,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席刚很坦率,“有没有合适的并购标的,别人愿不愿卖,有时候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实际上,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A股上市通道日益便捷。越来越多的区域中小乳企,更倾向于IPO而非被并购。其中,四川区域乳企——菊乐股份,这家去年营收8.5亿元、规模远低于夏进乳业规模的中小乳企,近年一直在谋求IPO。
持续并购扩张负债攀升 “财务安全可控”
“公司负债上涨,源于求发展,整体债务仍安全可控,近年来新希望集团发展较好,亦有支持。”
并购夏进乳业,是新乳业发展中的一大步。去年新乳业实现营收约56.75亿元,夏进乳业营收在15亿元左右,占新乳业体量的约四分之一;而按夏进乳业母公司——寰美乳业去年1~11月1.1亿元净利润粗略估算,并表后新乳业的净利润将提升39%。毫无疑问,并购夏进乳业后,新乳业的营收和利润都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不过,主要以现金方式收购,这给新乳业带来了一定的财务压力。先收购寰美乳业60%股权,要支付约10.27亿元现金,其中约6亿元需寻求并购贷款;而收购寰美乳业剩余40%股权需支付6.84亿元,这要靠发行可转债来筹集资金。
6亿并购贷款叠加6.84亿元可转债,这将推升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截至今年6月末,新乳业的负债率为66.53%,在10多家A股上市乳企中排名靠前。据新乳业测算,收购寰美乳业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升高至约74%。而伊利股份、蒙牛等行业龙头负债率普遍在60%左右。
并购夏进乳业后,新乳业负债率将有所上升,这一直被外界关注。
席刚此前曾表示,负债要看是基于什么的负债,是为了加速公司发展,还是因经营不善所致。“我们其实是为加速发展而不断并购,从而需要不断增加融资,它其实是为助推公司高速发展的。”席刚认为,目前的负债水平对新乳业而言,风险整体上是可控的,公司能够承受和消化。同时,适度比例的负债对公司发展有利,勿需担忧。
近年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集团)的发展向好。有新希望集团的支持和信用背书,新乳业的融资成本也较低。据新乳业披露,上述约6亿元并购贷款的实际年化利率仅4%左右。
低温奶市场竞争加剧 “巨头难通吃”
“与常温奶的逻辑不同,低温奶门槛很高,是需要完善的冷链基础设施与运营经验。巨头难通吃。”
长久以来,在中国乳业,新乳业一直都被视为独特的存在。其他乳企大多以常温奶为主,形成规模化的“碾压”优势。而新乳业则恰恰不同,近年来公司低温奶占比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新乳业低温奶的销售占比超过60%。
席刚坦言,新乳业之所以选择主打低温奶,错位竞争实是故意为之。在国内伊利、蒙牛双雄争霸的格局下,只有避开行业老大和老二的绝对优势领域,才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好在如今随着国内消费持续升级,低温奶的品质优势越来越受到认同。
如同蔬菜、海鲜,更新鲜的产品一定会带来更好的口感和体验。在多种场合下,席刚曾介绍过公司的王牌产品——“24小时”低温鲜奶。顾名思义,这款鲜奶只卖当天,从产品上架到下架不超过24小时。“卖不完就倒掉。”席刚透露,这背后是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24小时”低温鲜奶的活性物质更多。
相比常温奶,低温奶的毛利率普遍要高10~20个百分点,而增速则更为明显。2019年新乳业的低温鲜奶增长率达到28%。低温奶市场扩容、加之更为丰厚的利润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巨头的目光。
目前,伊利、蒙牛等巨头已开始对低温奶市场战略投入,在一二线市场不断攻城略地。今年上半年,伊利的低温奶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面对巨头的竞争,席刚倒是颇为坦然,“我们还是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关键是做好自己,增强核心竞争力”。
“更多的同行进入低温奶领域,显然会增加竞争强度,但也可以把低温奶这块‘蛋糕’迅速做大。随着越来越多乳企‘重金’加入,也预示着低温奶发展的好时代正在到来。”席刚对记者表示。
与常温奶不同,低温奶有其内在的逻辑:一方面,低温奶保质期短,需要大量的冷链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低温奶对奶源、渠道、管控等要求更高,这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低温奶保质期短(一般是5~7天),需全程冷链;销售半径有限,同一品牌很难覆盖全国,地域品牌壁垒高,这些都导致在低温奶领域,巨头很难像常温奶一样,以成本和规模优势实现赢家通吃。
被逼出来的内行与“联合舰队”
“当初我们收了一堆公司,形势也不太好,逼迫你必须要一步步把企业变好,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形势逼你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
席刚是新希望集团的一名“老兵”,他笑称自己是集团的“钉子户”,在此工作超过了25年。“当初,与我一起进入公司的大学生共有20多个,但最终只有我一人坚持留了下来。”席刚自嘲,有时当“钉子户”也不是件坏事。
在新希望集团工作的25年间,席刚干得最长的工作还是乳业。从2004年进入新乳业,席刚在此工作了约16年。“到新乳业前,我从没干过乳业。当初,我一直说自己是个乳业外行。”然而,就是席刚这个“外行”,最终带领新乳业走过中国乳业残酷的竞争时代,历经风吹雨打。如今,新乳业体量已不小,全国化龙头雏形初现。
“10多年过去了,我再也不用讲自己是外行人了!”席刚笑道。
回顾新乳业过去1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就是一部并购整合史,通过这一独特的“1+N”模式,新乳业打造了一支城市型乳企的“联合舰队”,公司相继整合了15个主要乳品品牌,拥有47家控股子公司、16家乳制品加工厂。
相比之下,与新希望几乎同时进入乳业的德隆、维维等大型企业,都以惨淡收场而告终:德隆在2003年与汇源“交恶”最终退出,其凭借汇源的销售网络来发展乳业的愿望也随之泡汤;维维在2002年收购西安东方后,也因具体经营问题与被并购方产生摩擦,最终一拍两散。
在并购夏进乳业后,新乳业在国内包括奶粉企业等上市乳企中,营收规模排名将升至第7位,仅次于伊利、蒙牛、光明、飞鹤、H&H国际控股(01112,HK,旗下拥有合生元)和三元股份。“比大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没有刻意追求规模大。”席刚也坦言,“我们追求的是一步步把公司做优”,“这个我们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在席刚看来,并购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通过这种融合产生更大的价值,并购能够产生乘法效应是最好的。“如果只做加法,那是无法产生出超额价值的。”席刚认为,新乳业还是有点乘法效应的。
席刚没有说假话。过去十几年间,新乳业把并购的成都的华西品牌从以前的2亿~3亿元规模做到如今的近15亿元;昆明的雪兰品牌从当时的1亿元左右,做到现在的约12亿元。为何并购屡屡成功?席刚笑称,都是被逼的,形势所迫。
“当初收了一堆公司,机遇也不太好。形势逼迫你必须把企业一步步变好。”席刚举例道,就像新希望最先养鹌鹑,鹌鹑养多了没有饲料吃,就做饲料,饲料做了以后,又开始养猪,猪养多了不好卖,那只有屠宰,屠宰以后卖不完,可能又去做深加工。
“很多时候,是形势一步步逼你变得越来越优秀。像我们并购一家乳企,不用心去管,肯定不行的。”席刚透露,当年进入新希望时,自己从未干过乳业,自己也是一步步被逼成了内行。
席刚自称是个乐观的人。在采访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事是否是机会,取决于你怎么看,怎样选择。我这个人凡事往好里想的,往好里做,比较阳光地去看一些问题,往往能取得不错的结果。”而这样的乐观态度,在当下疫情“黑天鹅”仍未结束,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环境下,似乎更加难得。
记者手记|坚持做正确的事,做乐观的人
在诸多场合,记者都见过席刚,也逐渐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席刚是四川营山人,自称是个“苦出身”,后来考上大学,进入新希望集团工作,一干就是25年。而同一批进入新希望的20多个人,都走了,就他一个留了下来,自嘲是集团的“钉子户”。
20多年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席刚为什么没有离开?他认为在新希望这个平台上长期奋斗是有价值的,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每当遇到困难和瓶颈,他总会乐观、积极地看待问题。我把这总结为:坚持做正确的事,做乐观的人!
20年来,席刚不是没遇过困难。2004年,刘永好安排他到新希望乳业工作时,他对乳业几乎“一窍不通”,自称是外行人。但凭借着坚持和乐观的精神,外加勤奋好学,最终让他成为乳业的领军人物。
席刚认为自己是个“劳碌命”。如今的他仍奔波在路上,希望带领新希望乳业走得更高,飞得更远,把公司做优、做强。毫无疑问,前路不会一帆风顺,未来新希望乳业仍有很多坡要爬、很多坎要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