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发生深刻变革,财富就会从传统行业向创新性(颠覆性)行业转移。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主的“软价值”企业,未来十年,一定是财富榜中的前几名。
最近的舆论焦点聚焦到了某“财富排行榜”,国家、行业也存在这种隐形的财富榜单,这些榜单显示的是财富在国家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本周,《红周刊》专访的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当时代发生深刻变革,财富就会从传统行业向创新性(颠覆性)行业转移。比如,当前受热捧的房地产巨头,可能在十年后就登不上财富排行榜的靠前位置了。
滕泰指出,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主的“软价值”企业,“未来十年,一定是财富榜中的前几名”。目前得到市场普遍认识的“软价值”企业,包括李宁、星巴克、茅台、西贝等。他指出,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正转换到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大趋势。
原材料涨价产品难涨价
制造企业因“旧思维”处境艰难
《红周刊》:很多企业家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难做的症结在哪里?
滕泰:不久前,在一次行业领袖闭门会议上,很多企业家在讨论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有说资金链和供应链问题的,有说管理、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我们的企业家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他们是否看到了时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供给过剩不可逆转是一个根本原因。
《红周刊》:从“供给过剩”到“新供给”这中间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滕泰: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已经结束了,就像最早农业技术被工业技术取代一样。现在传统制造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面对着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产品却不能涨价,因为在供给过剩的时候,涨价意味着失去市场。例如,钢铁涨价,汽车不能涨价;铜涨价,空调不能涨价;石油涨价,塑料制品不能涨价。
但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而精神需求不是“工业化”能够解决的——必须用创造性思维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创造性思维就好像你拿着的《创造新需求》这本书,它属于知识产业,不是必须的消费品,电影、音乐会、相声等都是非必须的。从供给角度看,这些财富的源泉不是自然资源,它们不像农业一样,利用植物繁殖和生长规律创造财富;也不像制造业一样,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加工矿石等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而是利用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来创造“软财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种“软财富”的创造,既不消耗自然资源,需求的空间也很大。
但软财富的创造过程是不确定的。对于传统农业和传统制造业来说,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过程是确定的,例如农民播种一粒种子能收获千颗粮食;家具企业投入一定量的木材能生产出一张桌子。而知识创意、文化娱乐产品、信息产品的创造过程就不是这样,有人花很多年时间创作出来的钢琴曲也不一定好听;一个上百人团队设计出来的游戏不一定会受欢迎。
不仅知识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信息产业是这样,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品牌也一样。对于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来说,生产是为研发、设计服务的。例如苹果手机在设计完成的时候,价值就被创造完了,后面选择在印尼、越南还是中国的工厂生产,只是把研发设计创造的价值呈现出来的过程而已。
所以,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文化娱乐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新金融、新零售、健康养老等方面,未来80%的价值都是软价值——是为了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只有20%的价值是由硬价值创造的。
《红周刊》:是否转型“软价值”,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滕泰:从美国公司的市值来看,排在前面的都是软价值创造者,例如苹果、特斯拉、谷歌、微软、亚马逊,还有默克、辉瑞等创新药研发企业,以及迪士尼、新闻集团等。但100年前道琼斯指数的代表企业是钢铁、汽车等重工业公司。50年前代表公司则是房地产和石油化工等企业。
在中国,如今排在财富排行榜前列的公司有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拼多多等软产业公司,同时还有一些硬产业公司,例如房地产公司,也许再过10年就没有房地产公司了。
《红周刊》:现在有哪些传统企业在软价值方面做得较好?
滕泰:李宁是服装行业内带头转型的一个,“李宁”品牌包含很多文化元素。例如90后、00后喜欢大logo、颜色撞色的款式,李宁就在做这种设计。星巴克也一样,一杯咖啡的价值不足40元,但星巴克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而是提供了一个交谈的环境。茅台酒也一样,两斤粮食的真实价值只有10元钱,但是制造成53°飞天茅台酒之后,大家购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底蕴。
《红周刊》:有些消费品公司几十年就卖一种核心产品,它怎么创造新价值呢?
滕泰:上个世纪6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为了换新口味的可乐做过一次市场调研,花了近千万美元做市场调查,但当新口味推出后,每天有数千个电话打到公司投诉,要求换回原来的口味,说这改变了美国的文化——可口可乐居然被很多美国人当成他们文化的代表,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消费品而言,要不断给产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紧跟社会潮流的变化。有时候产品体验价值的变化与产品本身的性能无关,而是由于社会潮流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比如100年前茅台酒的知名度远不如汾酒、杏花村;15年前,茅台酒和五粮液的差别也不大,但现在在消费者心里的位置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一切不是源于酒的口味变化,而是由于社会文化潮流的变化。
互联网竞争的是技术和应用场景
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领先一步
《红周刊》:现在市场都很关注流量,比如流量庞大的互联网行业都存在流量枯竭问题,传统企业如何获取流量?
滕泰:流量不仅仅是互联网上的流量。我们在星巴克交流,这里的人流就是流量;央视的收视率也是流量;机场、高铁的人流也是流量。但流量是有上限的,如果流量的存量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企业没有关注,是会损失市场份额的。
其次,流量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认知群体的过程。一个电影拍出来后,价值创造的过程才刚刚开始,所以电影拍完后,相关的宣传也随之出现了,包括明星的绯闻、电影花絮等,人们在消费这些内容。观众看完电影,会和大家谈论,参与点评等。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电影本身,点评和互动都是消费对象。电影的宣传是在创造这个产品的认知群体,你若不去创造,这个认知群体就不存在。
流量的来源有很多种,但我认为核心的是靠内容创造流量,有的人自带流量,例如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他的演讲、写的东西都创造流量,所以新东方很少做广告,因为俞敏洪自带流量。
《红周刊》:未来10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互联网竞争情况会是怎样的?
滕泰:我觉得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比美国企业弱,因为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两点,第一点是技术;第二点是应用场景。其中,应用场景是创造新需求的重要途径,例如对于苹果手机来说,4G、5G技术只是为它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是有了智能手机这样的技术,然后就出现了微信、共享单车等新的应用场景……这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所以只有不断地创新场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地创造新需求,并带来新的增长。
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企业都有得天独厚的场景,美国有三四亿人口,中国有14亿人口,而在德国、英国、法国都很难出现像中国、美国这样的市场。所以出现大企业,跟市场规模有关系,美国有Facebook,我们有微信;美国有谷歌,我们有百度;美国有Amazon,我们有京东。
中国的市场潜力要比美国好,我们目前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假设每年增加2000万,到2035年会有7亿中等收入人口,那将会形成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一方面在技术上我们已经不输于美国;另一方面在应用场景上我们未来空间比较大。而从创新的角度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现在领先一步,例如TikTok、共享单车等。
股市上涨有利消费
1.8亿股民背后是上亿家庭
《红周刊》: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赖消费,而非投资或出口。
滕泰: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有61%,未来达到70%基本是极限了。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结束,但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所以基础设施的需求正在减少,投资驱动不可持续。
中国国内的出口绝对量不能下来,但随着总量的扩大,占比在逐渐降低,相对份额会降低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内来看,消费的占比一定会越来越高。而且扩张消费是最稳定的,投资会有上下波动,出口也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只有变成以老百姓内需消费为拉动的经济增长,稳定性和韧性才更高。
《红周刊》:股市上涨可促进消费?
滕泰:资本市场的建设对资源分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股市上涨会促进消费。中国有1.8亿股民,如果剔除重复开户、夫妻二人都开户的情况,背后是上亿的家庭,大概代表了3亿-4亿人口,所以股市上涨对这些中等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增加是好事,所以股市上涨了对于稳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涉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卖推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