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对这个题目中的两个名词,在二者比较的角度上的具体含义,我还没有搞清楚。那么,我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呢?下面就说一说我的动因。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三条信息:
第一条信息是“公司法十大典型案例”,其中第一个案例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9)沪02民终8024号,公布在《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第3期。判决说: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出资协议确定的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期限系股东之间达成的合意,除法律规定或存在其他合理性、紧迫性事由需要修改出资期限的情形外,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出资期限的决议应经全体股东一致通过。
第二条信息是“今天这么一下,明天那么一下”。他说最高法在(2016)最高法民再301号案件中说:原股东出资义务尚未到期,在诉讼期间转让股权后,不应再对公司承担出资责任。而人民法院报案例说:认缴出资未到期就转让股权的股东,可以追加为被执行人。
第三条信息是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图书借阅对比。
第一条信息让确定了类案的裁判规则,第二条信息让这个朋友迷茫了,也让我想起了2012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对“海富投资案”的再审判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华工案”作出的(2019)苏民再62号《民事判决书》和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1月8日发布的《九民纪要》。第三条信息让我有些明白为什么法院判决这样不一致。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第三条信息,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中国学生偏爱故事类书籍,美国学生更喜欢哲学类书籍。中国大学生借阅榜排名前三的图书:《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美国大学生借阅排名前三的图书:《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
我们先看一看这些书的中心内容和作者。
中国大学生偏爱的三本书。
1.《平凡的世界》。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2.《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石悦,曾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18年5月24日出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3.《藏地密码》。该书讲述了以西藏和藏文化为背景的一个全球大探险故事,涉及西藏千年秘史、藏传佛教历史遗案和世界上众多著名文化遗迹。男主人公卓木强巴为追查藏獒紫麒麟下落,在命运的安排下,结识了一帮生死之交,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去寻找西藏失落的神秘宝藏--帕巴拉神庙。
作者何马,中国四川省内江市人。
美国大学生偏爱的三本书。
1.《理想国》。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该书以故事为题材,以两人辩论和对话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内容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作者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2.《利维坦》。全名《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又译为《巨灵论》,是一部政治学著作,1651年首次出版。全书共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论人”,以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为出发点,论述“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的问题。第二部分“论国家”,主要论述了由契约所产生的国家的各种形态、主权以及人权。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主要论述了教会的政治地位与个人的信仰自由。第四部分“论黑暗王国”,主要对宗教、哲学以及政治思想展开意识形态的批判。该书详细阐明了社会契约论,对后来的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个世纪以来,该书一直被列为领袖人物必读名著之一,被列为政治书籍之首,在19世纪的欧洲,更是为各国元首所追捧,是王室教育的基础教材,也是国王日常必读书籍之一。
作者托马斯·霍布斯(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英国政治哲學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3.《君主论》。1513年12月问世。该书认为,意大利半岛的分裂和对立的原因是内讧外侮连年不断,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政权,才能实现意大利的稳定、统一和强盛。君主应拥有无限权力,这样才能对付臣民的暴乱和外敌的入侵。政治家们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权宜之计去获得并扩大国家实力,只要有利于达到目的,强暴狡诈和背信弃义都是可取的。该书第一次使政治学从伦理学(神学)中独立出来,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分离。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拿破仑、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曾把《君主论》作为案头书,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作者马基雅维里(1469年—152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在比较完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说一说,为什么说第三条信息让我有些明白我们的法院判决这样不一致了。
第一,美国在18世纪末引入英国公司法律制度,但公司法律制度在美国取得巨大发展,并得到完善。原因之一是美国将公司视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不再是股东投资收益的工具。在公司诉讼中,促进公司发展一直是司法的主题。
第二,我们现在的法官基本是从大学到法院,在校他们喜欢故事和娱乐,不喜欢政治学、哲学,当然缺少领袖思维,缺少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做了法官之后,容易局限于个案之中,裁判主要解决个案的利益纠纷,至于是不是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往往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法院建立的只是利于法官断案的裁判规则,而不是利于公司发展的公司治理规则。如果在司法裁判中树立为了公司发展之目的,无疑建立且统一了公司案件裁判之准绳,法官围绕推进公司发展考虑问题,可能就不会出现“海富投资案”、“华工案”、《九民纪要》的反复和不一致,也不会“今天这么一下,明天那么一下”了。
第三,国人讲究“读圣贤书,养浩然正气”,前三本书的作者与后三本书作者的差距足以说明一切,内容层次上的差距也是不言自明的。我们总怀有疑人有作恶之心,也就喜欢了心术,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在中国大学生偏爱的书中排在第二位的原因。这样的思维方式,在裁判案件时可能先起怀疑之心,以南京法官“不是你撞的,为什么你要去扶”为典型。“除存在其他合理性、紧迫性事由需要修改出资期限的情形外”,法官是在作实质性判断,未将重点放在程序性判断上,也是这种心理的一种反映。法官不要认为自己的商业经验,高于公司董事和管理者。另外,保护小股东利益,一定是以促进公司发展为前提的,这是一种整体理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