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钱放银行越来越不划算”成了许多人的共识。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理财险——既能提供传统保险的保障,又承诺带来投资收益,听起来似乎“一举两得”。但理财险真的稳赚不赔吗?它背后隐藏着哪些风险?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理性选择?
一、理财险究竟是什么?
理财险,全称“储蓄型保险”,本质是一种融合了保险功能和投资属性的人寿保险。与传统保险不同,它不仅能提供身故、全残等基础保障,还会将部分保费投入金融市场(如债券、股票、基金等),让投保人有机会分享投资收益。
二、理财险的三大核心风险
尽管理财险被包装成“稳健投资”,但它并非“零风险”。以下三类风险尤为关键:
风险1:保险公司自身的生存能力
理财险的兑付高度依赖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若公司出现严重亏损、偿付能力不足(如部分中小险企偿付能力低于100%),可能导致收益缩水甚至无法兑现承诺。虽然我国有保险保障基金兜底,但个人保单的最高救助限额为人民币90万元,超额部分可能受损。
风险2:市场波动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
以投连险为例,2022年资本市场震荡时,某大型险企的投连险账户年化收益率一度跌至-15%;即便是相对稳健的分红险,在保险公司投资失利时也可能出现“0分红”。此外,理财险合同中常标注“演示收益非实际收益”,用醒目的6%利率吸引客户,实际结算时可能仅2%-3%。
风险3:复杂条款下的“隐形成本”
理财险的复杂条款中也存在着诸如初始保费扣除大部分收益、退保需支付高额手续费、收益计算存在陷阱等陷阱,需要仔细甄别。
三、如何选择理财险?三招避坑指南
面对五花八门的产品,投资者需从自身需求出发,做好三点权衡:
1. 优先选保障,其次看收益
理财险的核心仍是保险,若基础保障(如重疾险、医疗险)尚未配齐,盲目购买理财险可能本末倒置。例如,年缴10万元买年金险,却无足够医疗储备,一旦患病仍需自费,反而加剧财务风险。
2. 穿透“宣传话术”,看清合同本质
万能险的保底利率写进合同比演示利率更重要,优先选保底2.5%以上的产品。同时也要警惕长期锁定期:若一款产品需持有20年才能回本,需评估自身资金流动性需求。此外,还可以用IRR工具计算真实年化收益,避免被“累计领取100万”等话术误导。
3. 分散配置,控制比例
理财险适合作为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而非全部投资。建议将家庭可投资资金的20%-30%配置于此类低风险资产,其余可分配至基金、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平衡整体风险。
当前市场环境下,理财险的吸引力确实存在:既能规避股市波动,又比存款收益更高。但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任何承诺“保本高收益”的产品都可能隐藏代价。唯有读懂规则、匹配需求,才能真正让理财险成为财富管理的助力,而非负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