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泡泡玛特4月推出的多款新品盲盒价格均涨至69元。在盲盒玩家交流群、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许多玩家吐槽泡泡玛特近期的涨价行为。

  有玩家甚至在发现泡泡玛特新品涨价后,立刻发帖表示弃坑。“我玩了两年盲盒,乐趣实在是抵不过频繁‘剁手’后的懊恼。涨价不过是让我‘弃坑’的最后一根稻草。”

  4月27日,泡泡玛特回应称:“由于供应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因此采取提价策略以应对成本抬升。此外,潮流玩具在设计上更加精细,工艺更加复杂也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是集潮流商品零售、艺术家经纪、新媒体娱乐化平台和大型展会举办于一体的IP综合运营服务集团,售卖包含自主开发商品与国内外知名潮流品牌的商品,包括潮流玩具、二次元周边、BJD娃娃、IP衍生品等多个品类。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玛特正式在港股上市,将盲盒经济热度再度推向高潮,成为中国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之一。不过,作为“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三个月市值近乎腰折,股价从最高点2021年2月17日的107.6港元/股最低跌至46.65港元/股,市值震荡剧烈。而截至4月27日,其股价有所拉升,暂报69.9港元/股,总市值接近1000亿港元。

泡泡玛特

  另外,从业绩表现来看,泡泡玛特似乎有些疲软和吃力。艾媒网观察发现,泡泡玛特近几年的营收增速在断崖式下跌。具体来看,2018年、2019年公司总营收同比增长225.5%和227.2%,而2020年49.3%的增速仅为过去发展速度的五分之一。

  因而,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认为,泡泡玛特此次多款新品涨价,和其去年业绩增速下跌有着一定的关系。“按照常理,降价促销能够提升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业绩回升,而涨价则相反。但泡泡玛特本身的商业模式就是猎奇尝鲜,所以此番涨价也可以说是另一种营销方式,通过产品提价提升业绩。”

  除了增速急剧下滑外,泡泡玛特也因产品问题而被质疑和诟病。2019年9月7日,一名泡泡玛特消费者发现自己收藏的该品牌手办味道刺鼻,遂对装产品的盒子和空盒分别进行甲醛检测,结果发现装了娃娃的盒子显示甲醛超标0.1,最高4倍。

  2020年12月22日,泡泡玛特被爆盲盒二次销售。据网友爆料,在泡泡玛特济南店购买的盲盒封口处有黄色胶水痕迹,疑似拆封后二次销售。12月23日,泡泡玛特承认情况属实,5名员工违规操作,已解除劳动合同,且涉及商品全部收回。

  截至2021年4月27日,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泡泡玛特的投诉达3540条,而投诉集中围绕在发货延迟不退款、货品有瑕疵返厂后无备品不退款等问题,被质疑欺骗消费者。

黑猫投诉

  近年来,盲盒因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并多以系列推出,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娱乐、交流、交换、以及购买的载体,占据着年轻群体的惊喜经济、孤独经济、社交经济等。而泡泡玛特的“走红”不仅带火了盲盒经济,而且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开始做盲盒营销,并且早已不再局限于场景和品类,彩妆盲盒、机票盲盒等随处可见。

  不过,盲盒面临的发展挑战同样不可小觑。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过3成受访网民认为盲盒噱头过大,产品本身缺乏实用性,超过2成用户认为价格不合理。

  无疑,盲盒纳入监管已势在必行。今年1月,中消协在针对盲盒市场发布消费提示称,目前盲盒商家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和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四类主要问题,并表示盲盒经营者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尽管产品款式等存在一定的保密性,但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而新华社更是痛批:当抽盲盒成为一种风潮,就有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假冒伪劣、过期库存商品乃至违法违禁物品也随之冒出。“盲”盒不能“瞎”卖,更不能假借一个“盲”字来损害消费者权益。

  可见,盲盒虽热,但也要用在“正道”上,而不是蹭着盲盒的热度,销售伪劣,甚至是违规、违法以及违禁物品。那么,盲盒应如何避免误入“盲”途?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商家或品牌在进行创新时不该跳脱创新的初衷,误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应从自身产品出发。过度利用盲盒进行营销,便如同美丽的泡沫,只能保一时的“繁荣”,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方能越行越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