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连续多年的“3·15”宣传普及,绝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已经相当熟悉,并且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自觉拿起了法律法规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刚刚发布了2022年“3·15消费者权益日”调研数据,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比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占据了将近85%的比例,只有13.7%的消费者“比较单薄”,1.2%的“基本没有”。

2022年“3·15消费者权益日”调研

  不过,“3·15”最新调研数据显示,还有一些我们不容易看到的“盲点”。

  盲点一:消费者整体维权意识仍有待提升

  虽然“3·15”的认知度相当高,但是在具体维权事件发生时,消费者的整体维权意识还显得比较薄弱。

2022年中国消费者认对被侵权的主要原因认知

        在2022年“3·15消费者权益日”调研数据中,对于被侵权的主要原因认知中,“消费者个人维权意识薄弱”占据了40%,其次是“商家看重利润而不关心信誉”占据了38%,此外,则是相关部门监管执法力度轻。

  商家的确需要遵纪守法,保障消费者权益。但真正出现问题之后,消费者个人维权意识薄弱,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维权进展。

  盲点二:“假冒伪劣”仍是顽固的“牛皮癣”

  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是消费者经历最多的消费侵权行为,在最新的消费者权益调查中,这一条仍然占据了首位。

2022年中国消费者经历的消费侵权行为

  究其原因,一方面跟中国广阔的市场有关。由于市场广阔,消费层次分化明显,良莠不齐,这给了假冒伪劣商品以可趁之机。

  另一方面,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商市场,也容易导致新的问题。电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不见面购物”的方式,比起实体店购物,沟通和购买方式简单,但很容易出现货不对版或者其他问题。近期在重庆被查出的“假茅台”事件,就是利用了当前流行的短视频、网红主播带货等方式,明面传播的是茅台酒,实际卖出的却是“假茅台”。

  盲点三:线上购物遭遇侵权比例更高

2022年中国消费者经历消费侵权事件的渠道

  从统计看,中国消费者经历消费侵权事件的渠道,除了线上线下二者兼有的事件之外,在单独的线上或线下方式统计中,线上消费遭遇侵权的比例更高,占据了28.3%,线下消费只占9.9%。

2022年中国消费者经历消费侵权事件所属的行业

  在消费者所经历的侵权事件所属行业中,网络购物占了57.5%,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目前电商领域的确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在电商购物中如果出现问题,来来回回的沟通和维权的成本非常高,并且维权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消费者认为维权存在的最大困难。

  有的消费者嫌麻烦,放弃了维权。这反过来助长了一些商家以及“假冒伪劣”的嚣张气焰。

  盲点四:农村消费者对于“3·15”认知不够

  艾媒调研数据显示,对于“3·15”的认知和态度,城乡之间差异相当明显。

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3·15晚会召开的意义认知与所居住的城镇情况交互分析

        认为“有意义,可以了解到更多侵权案例”的城市消费者,占据了97.6%,而农村消费者占据了79.5%。很显然,城市消费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认为“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消费者,城市和农村之间相差非常大,城市消费者只有2.4%,而农村消费者达到了20.5%。

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个人维权意识认知与所居住的城镇情况交互分析

  城市消费者维权意识为“很好”和“一般”的分别为37.5%和52.2%,农村消费者在这两方面的比例分别为33.3%和35.7%,明显低于城市消费者。此外,持“比较单薄”和“基本没有”这两项态度,农村消费者的比例要显著增高,分别为27.5%和3.5%。

   或许,城乡之间本身的差别决定了消费者的态度,但农村消费者更需提高维权意识。一方面,农村市场是目前新消费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电商等新消费趋势正在向农村扩张,农村消费者中的年轻人群对于电商的接受度逐渐增加,拼多多等电商不断在农村市场中发展客户。农村消费者提高消费者权益的认知和态度,更有助于减少相关的侵权问题。

  盲点五:老年人权益容易受侵犯

  中国消费者认为权益受侵犯的年龄段群体中,“老少”两头最令人担心,尤其是老年人63.6%,高于青少年。

2022年中国消费者认为权益易受侵犯的年龄段群体

        老年人由于身体等诸多原因,维权方面不如普通人那么方便;而且在电商兴起之后,老年人如果出现电商购物维权事件,可能因为技术操作不熟练、规则不清楚或者其他因素,维权更为麻烦。艾媒咨询师认为,应当特别重视老年人权益,提高老年人的维权防范意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