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首创证券/何立中)
“自主可控”意识全球蔓延,各国出台芯片政策支持本土晶圆建造。
“自主可控”不仅仅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目标,全球各地都开始主动地策划半导体产业振兴计划,以实现自己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欧盟委员会公布《芯片法案》,提出要为半导体产业提供超过43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以应对半导体短缺现状并加强欧洲半导体技术领先地位;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提出要为半导体产业提供52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半导体制造、汽车和电脑关键部件研究等;韩国计划于2030年在国内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K—半导体产业带”。
海外芯片产能不可控,本土产能不足,各国增强“自主可控”意识。
近两年来在自然灾害、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产业链条全球化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被放大,欧美优势产业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汽车等优势产业收益受创。为了抢先实现“芯片自由”,防止以后再出现2020年以来的缺芯潮,各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意识在强化。
各国重视“芯片安全”,半导体产业链“全球化”或成历史。
2020年以前,全球芯片市场尚未出现大规模的缺芯情况,半导体供应链呈现全球性的特点。近年来,出于国家产业安全考虑,各国政府已陆续出台政策,以培植本土芯片企业、完善国内产业链条。
为防止垄断各方均反对,英伟达660亿美元收购Arm告吹。
此次收购需要得到英国、欧盟、美国和中国的监管部门同意,但截至此次交易终止,没有任一政府部门批准此次交易。ARM客户包括高通、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客户担心ARM技术将优先提供给英伟达使用、客户受到不公平对待,因此纷纷对此次收购表示反对。要是英伟达收购ARM成功,“英伟达的强算力+ARM的大生态”,将会垄断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
全球芯片产能走向区域化,利好国内半导体产业。
尽管各国用于扩充产能的资金支出量非常可观,但若想快速扩充产能,或需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扩大支出。中国与美国相比,建造晶圆厂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依托于政策支持、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我国有望成为芯片制造第一大国。
投资建议
各国有可能采取自建一套半导体产业链的模式,以保护产业链安全和保持底层核心技术优势。
投资风险
半导体核心技术无法全球共享,各国为实现半导体闭环,更加封锁核心技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