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国海证券/姚蕾)

  报告的撰写背景

  2021年NFT从加密领域破圈,走向主流大众。除文化艺术领域之外,金融领域的许多主流机构,包括桥水基金、红杉资本、VISA等,也对NFT表现出关注。据多个第三方数据机构,我们估计海外主流公链上的NFT市场规模超过200亿美元,用户和项目数量都已达百万级,体量可观,并呈现出高增长、品类集中的特点。

  面对NFT的火爆,主流人群分歧较大。怀疑者担忧炒作和监管问题,或认为NFT只是击鼓传花的游戏;支持者如一些艺术创作者、潮流品牌、拍卖行、明星则积极拥抱NFT带来的变化。更多的人虽然产生兴趣,但仍对NFT的真实价值存疑,认为NFT只是加密货币或艺术圈的小众爱好。

  本篇报告尝试探讨:NFT市场的参与者是谁?抛开投机性而言,NFT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是否可持续?

  报告的主要发现

  如何解释2021年NFT市场的爆发:我们观察到五个因素,加密生态繁荣、媒体声量引流、项目供给扩大、应用场景丰富、基础设施改善。

  观察当前的NFT市场的价格与供求

  1)从价格视角看市场划分:NFT可分艺术/蓝筹/长尾三类,对应百万以上、数千至数十万、数百及以下美元三档价格(2021年平均及中位价格约为数百美元)。其中,艺术品项目推动了NFT的破圈;蓝筹项目是当前市场的中流砥柱,有较大比例的“机构”买家和价值投资者;而长尾市场则给予草根创作团队和普通投资者参与NFT市场的机会,但当前投资风险较大。

  2)总结NFT市场的估值体系:就项目整体而言,主要包括内外两方面因素:①项目本身:艺术性、实用性、营销、运营、流动性、创作者背景、社会附加值等;②外部因素:监管、安全性、舆论环境、NFT生态的用户体验(进入门槛)等。项目内不同NFT的相对价值则更多取决于稀缺性(同一项目中不同NFT拥有不同的特征,对应不同的稀缺性排行)。

  3)从供需两端看参与者动机:①在需求端,我们发现NFT的购买人群已不限于“币圈”,购买行为也不单单基于炫耀、投机等不可持续的动机。2021年NFT市场实现了从加密群体到主流群体的初步突围,打开了娱乐、社交、兴趣等更加可持续的市场。例如,艺术和蓝筹级NFT的投资者包括企业主、明星等高净值人群以及品牌企业等,而入门门槛相对较低的项目,以体育NFT为例,则包括许多普通的收集爱好者、兴趣型买家(超过40%)。②在供给端,我们看到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渠道与IP、加密背景与非加密背景形成合作关系的良好趋势。这一方面来自加密领域持续突围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IP方改善利益分配格局、以较低边际成本获取增量收入、开拓粉丝经济的边界、吸引流量的诉求。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抛开投机性而言,经过2021年的快速发展,NFT已经初步实现了在主流人群中的破圈和在多个行业应用上的推广,展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国内与NFT相关的数字藏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欧美有一定差异,但借助区块链技术赋能行业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且我们认为文化传媒行业将率先受益,基于此,给予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两类相关公司:①数字资产、产权交易平台领域,包括视觉中国(自有丰富视觉内容+自建数字藏品平台)、三人行(拟与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共建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博瑞传播(旗下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布全国首家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②泛IP领域,包括姚记科技(投资布局体育文化收藏卡业务)、元隆雅图(数字酒证)、汤姆猫(汤姆猫NFT卡牌)、奥飞娱乐(喜羊羊数字藏品)、芒果超媒(M-CITY数字藏品)、华策影视(电影数字藏品)等,此外,建议关注腾讯控股(至信链、幻核)、阿里巴巴(蚂蚁链、鲸探、阿里拍卖、淘票票)、百度(超级链、希壤元宇宙)、京东(智臻链、灵稀数字藏品平台)、网易(网易星球数字藏品平台)、TME(腾讯音乐数字藏品平台)等。

  风险提示:NFT所有权与NFT指向内容知识产权相分离,交易安全风险,监管风险,平台主体责任风险,相关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舆论风险,市场风格切换风险,国内外公司不具有完全可比性,相关数据及资料仅供参考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